程門立雪的典故推薦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小編整理了程門立雪的典故,歡迎欣賞與借鑒。
【釋義】程:程頤,宋代著名的學者;立:侍立。站在雪中,在程頤的門口等待。形容學生恭敬受教,尊敬師長。
【歷史典故】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程顥人稱明道先生,程頤人稱伊川先生,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他們為人正直做事嚴謹,到他們門下求學的人特別多,楊時和游酢便是其中的兩位。
楊時自幼聰明好學,反應靈敏,口齒伶俐。成年后,他雖然考取了進士,卻淡泊名利,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程顥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鉆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游酢是楊時的好朋友,他們二人志同道合,經常就一些問題秉燭夜談。他聽說楊時要去拜程頤為師,便也不辭辛苦,與楊時結伴而行。他們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程頤見了感動不已,于是將自己的學問傾囊相授。楊時和游酢也不負眾望,都成了飽學之士,楊時更獨創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成長心語】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觀念,提倡將那些授予自己知識的人當做自己的長輩來看待,這不僅僅是對為師者的尊敬,更是對知識的尊敬。楊時恰恰是尊師重道、求學若渴的榜樣。
學習既需要有虛心和誠懇的態度,也需要有尊師重道的精神。
人們如果失去了尊師的精神,必然也就失去了求學的懇切,這樣的人根本無法得到任何有用的學識。
【出處】
"程門立雪"語出《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北宋哲學家、教育家。洛陽人。顥、頤二人孩童時代曾讀書求學于外祖母家——孝感董湖西北隅。《孝感縣志》云:"程子讀書臺,在縣東五里,宋慶歷年間,二程讀書于此。"程子讀書臺又名"鳳凰臺",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有鳳集于東崗,產九子于其上而得名。程顥,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嘉祐進士。反對王安石新政。神宗時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曾與弟學于周敦頤,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
在洛陽講學十余年。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他和弟頤的學說后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著作有《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官至崇政殿說書。反對王安石新政。先后講學達三十余年。宣揚"氣稟"說。主張"去人欲,存天理",認為寡婦再嫁是大逆不道。極力為名教綱常辯護。著作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