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距離話題的寫作素材
一、名言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老子》
遠交近攻。——《戰(zhàn)國策》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旋轉(zhuǎn)木馬是最殘忍的游戲,彼此追逐卻有永恒的距離。——席慕容
最恰當?shù)木嚯x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 ——于丹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就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于丹
“距離”,這兩個字并不是絕對的名詞,有時萬丈有如咫尺,有時咫尺卻如天涯。 ——古龍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泰戈爾
當一個人是一個真正的人的時候,他就應當與大言不慚和驕揉造作之間保持等距離,既不夸夸其談,也不扭捏取寵。 ——雨果
除非與他人保持距離,他就不會有威信。——戴高樂
如果心是近的,遙遠的路也會是短的。——俄羅斯諺語
不怕千里遠,只怕隔層板。——諺語
三年見一見,殺雞又下面;一日見三見,口水噴上面。——諺語
二、經(jīng)典素材
距離產(chǎn)生美
“距離說”是意大利美學家朗吉努斯率先提出來的。其根本要義在于,觀眾在看戲時,要和舞臺上的演員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美學效果;如果太近,就會降低這種美學效果。當然,距離太遠也達不到這個效果。現(xiàn)在劇場里的票價視距離而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到,在第一、二排的票價和最后幾排的票價比在中間幾排的票價低得多,就是這個緣故,中國有句民間俗語:“守著羊圈才知道羊圈騷。”也應驗了這一理論。還有諸如“親戚只可走著,不可守著”也是這個道理的再現(xiàn)。
不同的志向使心靈產(chǎn)生距離
嵇康是魏晉時期有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最著名的主張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他對榮華富貴和仕途有著本能的厭惡。嵇康“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感情太過濃烈,常常難以控制自己,對與自己道不同的人傲然蔑視。朝中權(quán)貴鐘會聞名造訪,他“箕踞而對,不為之禮”。
他隱居山中,拒絕參政。他的好朋友山濤本來和他一起隱居,但后來因為種種原因還是參與了政事,并且薦他任吏部郎。兩個人的選擇不一樣,理想相背離了,嵇康憤然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表示從此以后與山濤一刀兩斷。
年齡不是友誼的距離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年已五十,盛名滿天下的時候,禰衡年未二十,兩人卻相交為友,友情生死不渝。孔融深愛禰衡的才學,多次向曹操舉薦他。兩人性情相投,共同反對曹操的專制政策,不畏強暴,嬉笑怒罵。后來,曹操借故殺害了孔融,禰衡當眾怒罵曹操,曹操借刀殺人,把禰衡也殺害了。
心理距離折射人間情感
在古代詩詞中存在很多說明心理距離可超越空間距離的例證。如表達愛情,李商隱的《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男主人公向難以相見的情人傳遞心聲,盡管兩人相隔遙遠,可男主人公對伊人的思戀卻是如此的近;元稹的《離思》其四:“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所愛已失,兩人的距離可謂遠矣,然而愛之深摯專一又讓這份美好的情思歷歷在目,思念的距離難道會是遠的嗎?蘇軾對亡妻的思念更讓人感覺到近距離的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jié)而不解,始終存在。諸多的詩句無不證明了:在刻骨銘心的相思面前,有距即是無距。
而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卻恰好與“咫尺天涯”形成強烈的對比,正印證了友情可以穿越時空的距離。
也有體現(xiàn)親情與距離的關(guān)系的,如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雖相隔千里,卻能清晰地“看見”家中的情形。再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空的距離反而加深了他們心中的親情,在他們心中,有距也變成了無距。牛郎與織女天河遠隔的相思故事說明距離使愛情更美好更久遠。
距離與安全
城市是一個具有高度同一性的精密機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各方各面都要遵守秩序,保持距離,才能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行。
如今,城市里的私家車和出租車越來越多,導致交通高度緊張,即使不堵車的時候,車與車之間的距離也不可能很遙遠。所以,開車的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警惕,要和前面的車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發(fā)生交通事故。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有不少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總是喜歡超車、追尾,結(jié)果造成嚴重的后果。
距離產(chǎn)生的美也是相對的
汪國真的《旅行》:“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充分說明了距離可以產(chǎn)生美。而他的另一首詩《山高路遠》:“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則明白地告訴我們:距離是相對的。距離只有適中才會美。打個比方,坐在離湖較遠的地方,看不見臟水,這就是距離產(chǎn)生美。
兩岸相望,距離是憂傷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海峽再寬,在作者眼中,它隔開的也不過是“這頭”與“那頭”,阻斷不了的是濃密的“鄉(xiāng)愁”。
再如洛夫的《邊界望鄉(xiāng)》:“當距離調(diào)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nèi)傷” ,看不見的遠山能在詩人的望遠鏡中擴大數(shù)十倍并迎面飛來把詩人撞成“嚴重的內(nèi)傷”,而遠隔海峽“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何以如此?鄉(xiāng)愁!是鄉(xiāng)愁讓兩岸遙遙相望的遠距離縮短為近距離了。心理上的近距離恰好折射出炎黃子孫割不斷的濃濃血緣之情。
刺猬的距離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抱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于是它們隔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湊到一起。幾經(jīng)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這樣,它們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
我們也和這兩只刺猬一樣,我們和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發(fā)生著有關(guān)距離的故事。過近的距離讓我們有時候難免受傷害,過遠的距離又會讓我們感受不到人間的溫暖。
人與自然要保持合適的距離
在古代,人們因敬畏自然而與自然保持較遠的距離,不能充分利用自然,導致生產(chǎn)力發(fā)展緩慢。而現(xiàn)代人因了解自然而與自然保持較近的距離,能充分享受自然、利用自然,結(jié)果生產(chǎn)力發(fā)展迅速。這些足以說明距離具有疊加性,即遠距離能造成更遠的距離,近距離則能造成更近的距離。
從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角度來講,古代人雖敬畏自然并與自然保持較遠的距離,但也因此而沒有破壞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現(xiàn)代人雖了解自然并與自然保持較近的距離,但卻因此而破壞自然,人與自然不能和諧相處。
網(wǎng)絡時代人與人距離的變化
網(wǎng)上聊天流行以來,全球人之間的距離變得不可想像的近。
有一些人在網(wǎng)絡上稱兄道弟,姐妹相惜,或者扮演起虛擬情人,但是他們也許生活在不同的半球,處于決然不同的環(huán)境,或許一輩子都不能見面。網(wǎng)絡提供了從未有過的縮短距離的方式,建構(gòu)起一種新的生活狀態(tài)。
還有一種情況,在網(wǎng)上關(guān)系十分要好的人很可能在真實生活中相互認識,卻關(guān)系冷淡、緊張,甚至互相仇恨。很多電視電影以此為素材,編出了各種各樣的情感故事。于是,在這種情況下,網(wǎng)絡扮演了一個很奇妙的角色,它使人的心靈擺脫了真實時空的理性約束和慣性作用,使人的心靈互相敞開,無限拉近。同時,它也給真實的生活帶來不可忽視的紛擾。因此,即使在網(wǎng)絡上,也要懂得一句話:距離產(chǎn)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