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學第一課》觀后感日記怎么寫?(附范文)
寫作技巧
第一,你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看《開學第一課》?開篇點題,《開學第一課》這個節目已經不是第一次播放了,重點是每次播放的主題都不一樣,今年的主題是: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所以在寫《開學第一課》這篇觀后感首先要緊扣主題。
第二,當看到這個主題的時候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簡述,低年級或許無法做到,但是四年級起是可以做到這點的,如看到這個主題,你想到了什么?
這兩部分為文章的開頭,可以簡明敘述,控制在2-3句話。
參考:
全中國兒童和眾多的父母和老師們一起共上這樣一堂特殊的公開課,共同接受這樣一次獨特的心靈洗禮。
第三,今年的《開學第一課》最先讓你有感觸的是哪一個節目,為什么?
家長引導孩子的時候可以直接這樣問孩子,然后讓孩子口述并錄音,這部分可以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可以作為次要內容。如果作為主要內容就需要詳細敘述,如果作為次要的就簡明敘述,之后看第四點。
第四,今年的《開學第一課》看了那么多個節目,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節目,哪個故事,為什么?聯系該節目,詳細的敘述,并講一講自己為什么會印象最深刻,它影響了你什么?
這部分作為《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主要內容,文章要緊扣主題。
也是最難寫的一部分,所以家長帶領孩子觀看《開學第一課》后,可以給孩子指導一下。
精選范文
范文一
9月1日晚上,吃過晚飯,我們全家照例一起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著新學年的第一課——《開學第一課》。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開學第一課》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與國旗有關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現了一面面“有故事”的國旗。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閃耀在月球背面的那一面“五星紅旗”!
為了能完美地展現五星紅旗鮮艷的顏色,科學家們竟然進行了上百次的實驗,月球上的那一面紅旗,是科學家們精益求精、一往無前的精神染紅的。老師總是告訴我們要愛護國旗,而我想,在和平年代,愛護國旗的方式就是將它所代表的精神在自己的生活中體現出來,把這些品質傳承下去。
我不禁想起上學期剛看完電影《流浪地球》之后,我也想做一名宇航員,于是就報名參加了學校的科技小組,興高采烈地加入了飛船模型制作小分隊。一開始,每次一到興趣小組活動的時間,我就像離弦的箭一樣沖向活動室,干勁十足。可是過了幾個星期之后,我就不那么積極了。每次打磨零件都要求與圖紙百分百地契合,多一兩毫米都不行,都必須重新制作,在反反復復的制作過程中,我漸漸地失去了耐心,直到學期末,也沒能完成作品。現在知道科學家們都是經過幾百次的實驗才成功的,我羞愧極了。
新的學期,《開學第一課》提醒了我,作為祖國新一代的青年,我們要將五星紅旗的精神傳承下去。我要重新開始制作我的模型,為我的“航天夢”繼續努力,愿不遠的將來,我可以把五星紅旗帶向宇宙更深處!
范文二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但夢想相同——都在為編織“中國夢”而不懈奮斗,這次《開學第一課》的國旗故事,格外感人。感觸最深的便是要時刻銘記他們的付出,學會感恩,并懂得奉獻。
當95歲高齡的郭德賢奶奶講1949年在重慶白公館制作五星紅旗的故事時,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紅巖》中,她在渣滓洞受盡了折磨,面對毒刑,她守口如瓶,視死如歸;面對敵人,她橫眉冷對,不屈不撓,為的是那一方紅旗,正如郭德賢奶奶所說:“想起我們多少同志流血犧牲,就是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紅旗能夠永遠飄揚……”而這樣的英雄有太多太多,李大釗、孫中山、周恩來、張學良、梁啟超、毛澤東……每一個名字都讓人肅然起敬并刻骨銘心,我想說:“謝謝你們,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生活。”
戳人淚點的是那位叫嚴冬的爸爸,名字聽起來很寒冷,卻溫暖著十四億人。他有一個家,叫做“中華神盾”,入列14年來,海口艦“身披”五星紅旗走過34萬海里,足跡遍布亞洲、非洲和美洲,多次擊退武裝海盜。20xx年,中宣部授予海口艦“時代楷模”的稱號。這位“時代楷模”在向自己的女兒敬禮時,我不禁潸然淚下,五年間,嚴冬爸爸與妻子兒女相見竟只有十二次,而我們天天可以跟父母待在一起,沒有人不想跟家人團聚,而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捍衛祖國的尊嚴和榮光是一種責任。想起那五星紅旗飄揚在萬里之外的海上時,我內心由衷地自豪。還有那些在巍巍昆侖挺拔屹立,在遠海礁島堅持榮譽,在邊防哨所寫就壯志的戰士們,你們的奉獻值得每個人的感恩。
郭德賢奶奶,嚴冬爸爸,是一個代表,是一個縮影,在這背后,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為紅旗貢獻自己,犧牲自己的英雄。而我們作為新生一代,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那些為了我們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的英雄,也要懂得奉獻,當國家、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一定義不容辭!
范文三
九月開學,十月國慶,我們的開學第一課,祖國的崢嶸七十年!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紅旗下的演講者講了五個故事。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生生不息的信念,是永不止步的進取,是舍我其誰的犧牲,是孤獨堅韌的守望……
回望來路,沒有人可以否定,1949年*廣場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刻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水嶺。
歷史倒退100年,是1849年!
這一年,城下之盟——《南京條約》墨跡未干,老牌帝國依然做著天朝美夢,意識到晚景凄涼,還需要很長時間。這一年,廣東府番禺縣,鄧永昌出生,其名寓意家業永遠興隆昌盛;然而,國運不振、世事艱辛,欲求永昌,何其難哉,后改“永”為“世”。在觀看《開學第一課》的時候,很自然想起了他——鄧世昌!這是一個和“致遠號”捆綁在一起的名字。
1889年,鄧世昌成為致遠號正式管帶,這一年他40歲。鄧世昌是大清海軍中少有的“西學湛深”“精于訓練”的專業人才,早幾年正是他從英國接回了致遠號,一起回來的還有其他三艘“遠”字號的先進軍艦。北洋水師一時傲視亞洲,風頭無兩……后來的故事,家喻戶曉——甲午風云突變,黃海一役,鄧公和全艦官兵英勇殉國,山雨欲來之時,鄧世昌常對官兵說:“誰人不死,但愿死得其所。”“捐軀赴國難,視死如歸”,偉哉!然而回顧彼時彼刻,國人所咀嚼的,除了悲壯,恐怕還有屈辱、遺恨、不甘等太多東西。何惜一死報家國,出師未捷實堪哀!
1894!能否回答黃海浪濤年復一年的叩問?
20xx年,甲午,中國水下考古隊在黃海丹東海域發現致遠號殘骸,并組織了打撈。120年了,中國政府、中國海軍從未停止叩問歷史,“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為了致敬,為了銘記,或許也為了雪恥。
20xx年,中國海軍將迎來70華誕。70年砥礪前行,中國海軍正無限接近一代代海軍人的強軍夢想。在《開學第一課》講述“神盾”故事的是171艦副政委嚴冬。他的女兒團團和圓圓不清楚爸爸的工作究竟是什么,于是爸爸講述了在萬里之外護衛商船、抗擊海盜的故事……一個溫情脈脈的年輕爸爸,一個頑強堅毅的老兵!
節目中隆重登場的“海口艦”,是中國軍事工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孕育的杰作,相比于老一代驅逐艦,“海口艦”充滿了現代感,它擁有強大的防御能力,因此得到“中華神盾”的美譽。其實,“神盾”是一個包含好幾個型號(171屬于051C系列,更先進的051D系列也已大量列裝)的強大家族,“海口艦”只是家族的代表。據介紹,入列14年來,海口艦“身披”五星紅旗走過34萬海里,足跡遍布亞洲、非洲和美洲。20xx年,中宣部授予海口艦“時代楷模”的稱號。
令人無比動容的是,這一次在《開學第一課》同臺,竟是嚴冬5年來與家人的第12次相聚……我想,從1949到20xx,紅旗下可歌可泣的故事當有千千萬,正是有了故事主角們的信念、守望、傳承,才會有我們來時的路,才會有更好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