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漢族節日風俗特色飲食作文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特色飲食也有很多,介紹一下你知道的漢族節日風俗以及特色飲食。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了介紹漢族節日風俗特色飲食作文,供你參考!
描寫漢族節日風俗特色飲食作文范文篇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描寫漢族節日風俗特色飲食作文范文篇二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
1644年清軍入關后,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后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中國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后,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描寫漢族節日風俗特色飲食作文范文篇三
漢族民系
一般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
類似的,對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里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老槐樹認同: 中原認同:南方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廣府等)普遍存在的認同。
描寫漢族節日風俗特色飲食作文范文篇四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于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
彩,豐富異常。
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后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歷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換,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本身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栋谆⑼x》云:“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抖Y記·郊特牲》云:“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后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布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于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云:“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姓氏及名字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后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描寫漢族節日風俗特色飲食作文范文篇五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第一文庫網,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
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長壽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