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化傳承的作文【三篇】
【篇一】
中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縱觀當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國已經有三個離我們遠去,埃及人不會講埃及語,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倫就連一個統一的國家都沒有了,而中華文明,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學們,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我們獻出一份力。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么?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與儒家的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是異常燦爛、無比光輝的。拿青銅器來說,拿陶瓷來說,拿絲綢來說,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創造發明來說,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大發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趕不上的。
再來說說我們蘇州,蘇州園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它綜合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給人一種古典的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蘇州的傳統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這些傳統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無與倫比的。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千萬不能讓它在歲月的車輪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們要關注傳統,繼承民族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的活力。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如何來繼承、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也許,你會認為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已經過時了。但只要我們宣傳、宏揚民族傳統中優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然后,根據時代的要求,構建新時代的民族道德標準,便可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
據說,今年有許多刺繡大師要繡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五福娃,他們巧妙地利用蘇繡來宣傳奧運,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的將刺繡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前一階段,蘇州評彈“走”進了許多中學的校園,這使我們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更加了解了蘇州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千萬不能讓它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之中。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學們,讓我們用一顆赤誠的心去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為民族的傳統注入新的芬芳。
【篇二】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么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胡同。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說“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說“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說:“對于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于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說,“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脫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征,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并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里,占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說,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一位名人說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這么說,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于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并重。改革開放后,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嘗到了甜頭。但是現在,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說,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制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制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么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并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于創新。傳承與創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篇三】
中華?文化?這樣太多太多的字眼演繹在我們00后的心中。中華上下,泱泱大國。五千多年,華夏子孫。愛國博大精通這些詞語我們時不時就掛在嘴邊。但是,真正的愛國我們做到了嗎?近些年的穿越劇,把人迷的神魂顛倒,可你們不知道,滿族統治中國二百八十六年,所謂穿越劇不正是大大詆毀了我們中國的顏面。可是,我們并沒有阻止,反而是更加去擁護它。有的人,大為夸贊這穿越劇。有的人,為此也付出了生命。她們傻傻的相信:皇宮貴族會來救她們。上海的一個十歲的小姑娘,自己上吊,渴望的只是五阿哥來救自己。結局,換來的只是家人的心痛和我們的不理解。
當然,還不僅如此。我們在乎的并不是什么看穿越劇,而我們缺乏的是對文化的理解。如果看了它,那就會輕信它。歷史這一門課程,是多么重要。難道,我們只因電視上的一面之詞就信了嗎?它要誤導多少孩子?對歷史的篡位理解,這由誰來說話?無辜的孩子,無辜的人們,受了這些歷史的誤解。可是,歷史就是隨隨便便亂改的嗎?其次,還有流入中國節日的外國節日。萬圣節,外國的節日,我們中國人自己來慶祝。圣誕節,外國的節日,可我們自己偏偏要慶祝。不是開party,就是上街購物,以此來慶祝。所流入的西方文化,自己本國人卻沒有重視。走在街上,難道就沒有洋人的東西嗎?我們并不是歧視西方文化,而是,東方文化消弱了,西方文化強大了。
禮儀方面,原來,中國的禮儀是的,無國能及的。歌德也曾說過: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系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禮貌,是最重要的。你的舉止,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你的教養以及一個國家的內涵。隨便一句禮貌用語,譬如:您好。對不起。謝謝。請。都會讓人從心里感到溫暖,到現在,每個人的舉止要好有壞。日本也比我們中國做得好,所以,禮儀也是體現一個人,一個國家的最基本的要素。一向注重長處的日本人,也給了我們一個教材。在國外,他們不僅在很好的發揚自己國家的文化,并在努力鉆研著《孫子兵法》和《論語》的真諦。
中國人在國外學來了馬克思主義,就更應該繼續從西方的發展歷學習經驗,來強大自己寶貴經驗以及教訓。在我們東方,學生們是最有禮貌的。放眼去展首北京,你會看見,公交車站牌有許多老奶奶或老爺爺在維持秩序,舉著小紅旗,嘴里不時的喊著:大家準備好,公交車進站了。那一句句再也平常不過的話,讓身在北京的人們感到了分外的親切。這些志愿者們,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守在崗位之上文明在漸漸的提升,公交車上黃色座椅上的老人那一個個慈祥的笑容,地鐵站里工作人員一次又一次的講解,這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不正是我們文化提升的見證嗎?它們成為了我們文化的路標,帶領著我們駛向文化寶殿的彼岸。在如此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知識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質放在前面,是為了強調文明、禮儀、幫助、關愛、感恩等素質的重要性。而這些素質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中國文化,這些中國文化,就是大家所說的國學。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傳統禮儀的批判與傳承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應被有批判的繼承,而非一票否決。禮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禮是人與人交往的方式,禮還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左傳中有言道: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足可見禮儀在文明社會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千年的歷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優秀的文化價值禮儀不應被摒棄,而應被完善、繼承和發揚。駐德全權大使吳紅波曾被德國記者問道德國人能從中國學到什么?,吳紅波答道:謙虛。譬如:中國人完成一個項目,他不會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講得是他的團隊,他的導師,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國禮制精神原則所在。所謂自卑不是要故裝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態,謙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這種誠敬謙讓,合眾修身的禮儀原則在當代社會仍值得提倡。傳統禮儀還傳播了許多優秀的基本價值觀,如敬、恕、誠、信、仁、愛。在現代功利主義教學模式下,我們早已忘了傳什么道,中國應該傳什么道。而禮儀文化卻給我們提供一個精神平臺來領會這些優秀的精神內核。
著名文學史者劉夢溪指出:敬、恕、誠信、仁、愛等,應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然而,傳統禮儀也有其閉塞成舊的一面。如古時女子以纖小玉足為美,從小裹腳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彎折,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兒女應聽父母媒約,指腹為婚是謹守孝道的錯誤觀念也使許多有情人分隔天涯。傳統禮儀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礙了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中華禮儀文化雖有落后、陳舊弊端,但究其本質是對現代社會極有現實意義的優秀精神遺產,永不過時。擇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讓其成為國人深層價值的根。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表現在各個方面。蒼頡造字,神農創歷日,算數作于隸首,律呂造自伶倫,神農嘗百草,后稷播百谷,燧人氏鉆木取火,有巢氏構木為巢,周公作指南車,錢樂作渾天儀,周公獨自禮樂,蕭何造立律條,堯帝作圍棋,武王作象棋凡今人之利用,皆古圣賢之前民。
中華文化還教導我們怎樣為人處事,強調千經萬典,孝悌為先。推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強調為人要誠實守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強調要謙虛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強調要嚴律守己,寬于待人,要從善如流,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等等等。中華文化是全體炎黃子孫包括大陸人民和中國臺灣人民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引以自豪,取之不盡的共同瑰寶。海峽兩岸要共同努力弘揚中華文化。我是一個小學生,我不僅要從中華文化里汲取豐富的營養,而且還要保護和弘揚中華文化。我平時認真學習語文,學習古典詩詞和現代精美散文。
我特別注意把音讀準,我們作為南方人,發音本來就不太準,很難分清前鼻音和后鼻音,翹舌音和平舌音。我不但努力向老師學,還認真向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學。我不僅自己力求發音準確,做到字正腔圓,而且還努力糾正周圍的人發音不準確的現象。這不是我好為人師,而是為了維護祖國的語言。另一方面,我還注意把字寫對,努力消滅錯別字。漢字是一種方塊字,奧妙無窮,一個大字加一點,由于點的位置不同,太太就可能變成狗。因此寫漢字千萬不能馬虎。我下定決心,要永遠努力下去。
大陸和中國臺灣人民都屬于中華民族,很多臺灣同胞的根還在大陸。我們同種同文,本來就是一家人。在溫總理的倡議下,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原本由中國臺灣和浙江各保存一半,后來珠聯璧合,公開展出,一時傳為佳話。祖國統一,江山一統,兩岸合力,將更有利于弘揚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