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有關節約的作文素材「推薦」
節約的快樂
某公司的一名打字收發員,每月要經辦多元的辦公耗材和郵寄費用。面對經理提出的節約要求,他曾想:“費用高和我有什么關系,我一個小小的打字員能有什么辦法呢?”然而,隨著對節約認識的提高,他開始在工作中嘗試一些小改革,如復印紙雙面使用等,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每個月的辦公耗材和郵寄費用比以前減少了一半。這位愛崗敬業的有心人深有感觸地說:“想著我這個小小的崗位一年也能為公司省下這么多錢,節約的快樂油然而生。”
節約的快樂來自哪里?在一定意義上,節約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品質素養和美德。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節約不是“可為不可為”,而是“為與不為”,愿為則百事可成。把節約看作創造價值塑造自我的機會,就會千方百計地厲行節約,體味“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成就感。如果視節約為麻煩,把節約當負擔,就難免被動應付,對浪費現象熟視無睹。
節約如井,深挖下去,不但洞開聚集財富的源泉,而且涌流愉悅心田的快樂,何樂而不為?
食堂一周倒掉一畝糧
大學食堂一周被倒掉的飯相當于一畝地的產量!學校一年浪費的電量足夠一個普通家庭用年!這是某高校學生自己調查得出的結果。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每個人都需要捫心自問:“我們憑什么浪費?”因為花了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嗎?錢是你們的,但資源卻是大家的!因為飯菜不合口味嗎?這簡直是強詞奪理的混賬理論!食堂的飯菜未必十全十美,但同樣是勞動成果。在你把飯菜倒進垃圾桶的同時,就構成了對別人勞動的不尊重,更是在揮霍父母的血汗。須知,任何人都無權浪費!不能無知和麻木到這種程度!
僅僅一周的時間就有相當于一畝地產量的飯被倒掉,說明浪費普遍存在。然而,比現象更可怕的是學生們的漠然和節約意識的極度匱乏。所以,對浪費僅僅痛心疾首地反思是不夠的。學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節約資源的規章制度,并把節約付諸行動,更應該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宣傳節約意識。作為大學生,不能把節約看成小事。諸葛亮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見,勤儉實在是一個人修身養德的必備條件啊。
一次性木筷
據了解,餐飲行業早已禁止使用的一次性木筷,在哈爾濱市每天還使用,日消耗量近萬雙,針對類似原材料浪費現象的存在,黑龍江省將延長材料壽命和節約木材,鼓勵生產高強度和耐腐蝕的金屬材料,推進木材節約和代用工作,限制一次性木制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
二十年后億人喝水難
據新華社墨西哥城月日電月日至日,第四屆世界水資源論壇在墨西哥召開。根據本屆水資源論壇公布的最新數據,全世界水資源總量約億立方米,而其中只有.%是可飲用的淡水,這其中%又被用于農業灌溉。到年,預計全球將有億人遭遇水危機。
周恩來的節儉事例:總理生前夜里和早晚起床時穿的一件毛巾浴衣,那是件由公務員高云秀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衣服,高云秀曾說:“沒有一天不縫補的。”可見那件衣服已經不能再穿了,但總理就是不肯換新的。這件衣服現在也保存在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周恩來的節儉事例: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朱光亞同志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年月日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咸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這個故事至今聽來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
雷鋒的節約精神。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約,他參軍后,每月領到的津貼費 ,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他的襪子總是補了 穿,穿了又補。變得面目全非了還舍不得買雙新的。搪瓷臉盆和洗口杯有許多疤子,還不愿 意丟掉另買。他的內衣也補了許多補丁。但部隊發夏裝時,按規定每人可領兩套單軍裝,兩 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卻只領一份,說是是“夠穿了”。
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歲中進士,前后共做了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有關節儉的名言:
靜以養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先秦《易傳·否》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儉而敗于奢靡。--陸游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務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秦《左傳·莊公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