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語文“我不_”半命題作文升格示例
[真題回放]
在以往經歷的十五六個春秋中,我們可能因虛榮而自傲,因怯懦而放棄,因輕率而沖動,也可能因不善交流而孤獨,因相貌不美而自卑,因屢遭失敗而沮喪……經歷愈豐富,我們的人生也就愈豐富。我們會在戰勝挫折和經受考驗中成長,會在享受成功的喜悅與滿足中成熟。
請以“我不”為題作文,要求:先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得出現與自己相關的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XX年山東膠州市中考作文試題)
[寫作點撥]
在補這個題目時,首先要從立意入手,積極向上、令人奮進的立意有利于主旨的挖掘。例如“我不放棄”、“我不認輸”、“我不孤獨”等題目都易于表達積極、昂揚的主題。如要避免雷同,則一定要選擇最能突出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的題目。同時還可以從反向思維來命題,如“我不茍同”、“我不堅持”、“我不快樂”等。這樣容易使作文立意翻新,引人注目。其次,作文可供選擇的文體比較靈活自由,可以補全的題目為論點,做深入淺出的
分析論述;可以題目為抒情對象,抒發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等等。
[考場原文]
我不茍同(三類文)
膠州考生
在對待事物時,人們往往受名人思想的束縛,在名人的觀點中找尋答案。而我認為我們不應該茍同于名人的觀點,我們應該用異向思維的方式去評判名人的觀點,這樣才會有助于我們對待事物、判斷事物。
常常聽到有人感嘆:“伯樂太少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即使我有才華,不被人看中又有什么用呢?”這話未免太怨天尤人了吧!愛迪生這匹“千里馬”在青少年時期又被哪位“伯樂”相中呢,那些培養人才的教師都認定他是低能兒。在沒有“伯樂”的情況下,愛迪生默默奮斗,終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發明家,所以我認為韓愈這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不太全面,我們不應該被他的思想所束縛,更何況如今時代變了,我國基本上建立了人盡其才的用人體制,出現了萬馬奔騰的可喜局面。再發如此感嘆,實在有些片面,成才的機遇要靠自己去爭取,把命運緊握在自己手中吧,不依賴“伯樂”,我們也能成為“千里馬”。
人們慣以成敗論英雄,馬謖就是一個例子,雖然他死守教條,剛愎自用,但他也有許多優點,為何人們直至今日對他總是持批評態度?他自愿守街亭難道是逞匹夫之勇?不,他對形勢洞若觀火,與諸葛亮不謀而合,足見其才智。尤其可貴的是在大軍壓境的緊要關頭,他不裝聾作啞,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國難,并以全家性命作保,這是何等的壯烈啊!戰斗中雖然由于他死守教條以至于陷入絕境,可他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遁跡深山,卻是重整殘部,突出重圍,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蜀營。戰敗后的馬謖,沒有扯客觀原因為自己辯護,也不提將功贖罪的請求,更沒有利用與孔明私交甚厚說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縛于孔明帳前受刑赴死,這又是何等的壯烈啊!所以我認為馬謖留給后人的不僅是驕兵必敗、剛愎自用的深刻教訓,也為我們留下了敢做敢當、忠君報國的氣節。
哥白尼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說,開創了科學的新時代;達爾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打破了人們迷信了幾千年的神創論,提出了科學的進化論;而舍勒,這位偉大的化學家,無法擺脫前人“燃素說”的影響,與氧氣的發現失之交臂。由此可見,每一代人的學說都有缺陷,我們不應該苛求前人,但我們更不能迷信前人,我們應有異向思維,不要被前人束縛,努力開拓一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紀。
亞里士多德說的好:“我愛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失誤探究]
這篇中考三類文開篇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立場鮮明。論據既有中外名人事例,又有古今名人名言,使論證比較充分有力。語言較為簡潔,頗具文采。不足有二,一是分析有關“伯樂”觀點聯系現實時,語言有夸大其辭之處,且事例與評價馬謖有雷同,使論證不夠全面;二是闡明論點時有涉及“異向思維”之處,使中心不夠突出。
修改此文可從內容和形式上去相應提高:一、選例要精當,層次要分明。可去掉“伯樂”一例,代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得出“不應茍同他人思維方式”,再通過重評馬謖“失街亭”的功過得出“不應茍同他人觀點”,然后分別從正、反兩方面列舉三位名人事例,最后再層層深入地闡明論點。二、內容要全面,中心要深刻。要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分析論點,從正、反兩方面闡述道理,古代現代并用,中國外國并用,使內容更全面,更深刻。三、語言還要更嚴密準確,更有氣勢。
[升格作文]
我不茍同
在對待事物時,人們總是有傳統的看法,有慣常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人的思維總是有隋性,總喜歡向別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攏,這種惰性會使人的思維定勢定向,束縛住人們的思想。我認為我們不應去茍同他人的觀點,應換一個方向去思考、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穎獨特的觀點或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得出對事物的正確判斷。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李遠哲,小時候就是一個愛獨立思考的人。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他運用了與課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幾何題,老師給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師,老師說:“下節課你到講臺上解題,做對了,我給你改分。”第二天,李遠哲走上講臺,邊寫邊講,說出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老師給了他滿分。后來李遠哲到美國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導師常以“如果我知道的話,那么我們為什么要研究呢?”來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啟發他避免先入為主的束縛,找出與眾不同的答案。
由此可見,要想有一番成就,就不能茍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是互相聯系的,是一分為二的,如果我們總是茍同于他人的觀點,那么我們的觀點就是靜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們看待馬謖,總是說他“好大喜功,言過其實,剛愎自用”,這是正確的。但難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嗎?不,他對形勢洞若觀火,與諸葛亮不謀而合,足見其才智。尤其可貴的是在大軍壓境的緊要關頭,他既不裝聾作啞,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國難,并以全家性命作保,這是何等的壯烈啊!戰敗后他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遁跡深山,卻是重整殘部,突出重圍,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蜀營。戰敗后的馬謖,沒有扯客觀原因為自己辯護,也不提將功贖罪的請求,更沒有利用與孔明私交甚厚說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縛于孔明帳前受刑赴死,這又是何等的壯烈啊!所以我認為馬謖留給后人的不僅是驕兵必敗、剛愎自用的深刻教訓,也為我們留下了敢做敢當、忠君報國的高尚氣節。
由此可見,他人的觀點不一定全面,我們不應茍同于他人,而應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
哥白尼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說,開創了科學的新時代;達爾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打破了人們迷信了幾千年的神創論,提出了科學的進化論;而舍勒,這位偉大的化學家,無法擺脫前人“燃素說”的影響,與氧氣的發現失之交臂。
綜上所述,每一代人的學說都有缺陷,我們不應該苛求前人,但我們更不能迷信前人,我們應在思考問題時迸射出異向思維的火花,努力開拓一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紀。
亞里士多德說的好:“我愛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升格啟示]
原文與升格文相比,給我們的啟示有兩點:一是改后的事例使作文具有時代精神。在提倡反向思維、異向思維、多向思維等創新思維方式的今天,敢于提出向名人言論、權威思想挑戰的觀點,表現了強烈的時代氣息,使作文的立意出“新”。二是注重材料的選擇。就議論文而言,材料的選擇必須緊密圍繞論點進行,要從實際出發,或古或今,或中或外,或正或反,這樣才能分析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