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牽掛”為話題的作文導寫及參考范文
以“牽掛”為話題的作文導寫及參考范文
什么是牽掛?牽掛是一種思念,牽掛是一種情懷。牽掛有如高飄的風箏掙不脫細長的線繩,牽掛有如瓜豆的藤蔓纏繞著籬笆;牽掛是母親村頭的守望,牽掛是游子孤燈下的悵惘。
請以“牽掛”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少于900字。
思路提示:看到這個題目,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詩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不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慈母的牽掛嗎?“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牽掛;“思君令人老”是對遠戍邊疆夫君的牽掛;“孤帆遠影碧空盡”是對朋友的牽掛……從某一方面而言,人類歷史有多長,牽掛就有多長;人間親情有多深,牽掛就有多深;人間親情有多濃,牽掛就有多濃。
本話題的寫作重點在于“牽掛”,在我們明確了“牽掛就是牽念、惦念”的含義后,寫作也就有了框架與范圍,你可以以自己的認知為圓心,以牽掛為半徑畫圓,所有在此圓內(nèi)的素材都可以入題。如果你是一個詩詞愛好者,在寫作時就可以搜集歷代有關“牽掛”的詩詞,連綴成一篇文才斐然的文章;如果你是一敘事的高手,就可以娓娓道來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有關牽掛的優(yōu)美故事;如果你是多情的美文家,還可以用如椽的大筆,蘸豪情之墨,高歌“牽掛”之曲,洋洋成一散文……文章的體裁如同人體的骨骼,然后以結構為筋脈,以語言為血肉,以行文為紋理,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就會從你的筆端流溢而出。
當然,要使文章打動讀者,還要有細節(jié)性的東西,通過細節(jié)的描寫,把“牽掛”寫得惟妙惟肖。在刻畫母親對外出子女的牽掛時,村口守望的身影,這應該成為細節(jié)性的東西,只有對它進行細致的刻畫,在能把母親的心淋漓盡致地寫出來,才有了比“母親做好了許多可口的飯菜等我”更有意韻的質(zhì)感。
例文一:中秋之夜
那是一個中秋之夜。天,一片灰藍;海,也是灰藍一片。看不到遙遠的盡頭,看不出天地的痕跡。一片混沌之中,依偎著兩輪明月;只有陣陣海風,帶著濃濃的霧氣,濕潤著海邊的一切。天上似乎看不出一點星光,惟有遠處隱約可見一點微紅的光,只那么一點,寂寞、孤獨、憔悴。然而,又不知疲倦地閃爍著,好像在追求著他的歸縮。
海岸,一塊巨礁上,佇立著一位老者,莊重而深沉,儼然一尊雕塑。海霧浸濕了他銀白的發(fā)須,卻毫無覺察。他茫然而靜靜地凝視著那忽隱忽現(xiàn)的燈……
這已是第五十個中秋之夜了。
這老者曾是一名軍人。抗戰(zhàn)時,加入了“國軍”籍。大陸解放前夕,他隨軍到了中國臺灣。在苦悶中熬過了漫長的五十個春與秋。
牽掛\'話題導寫
話題點撥
“牽掛”到底是什么?這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好在話題材料中已用兩人比喻提示了它的內(nèi)涵。我們完全是可借助這兩個比喻,展開類比聯(lián)想,由此及彼地切人話題。比如由“高飄的風箏掙不脫細長的線繩”,類比聯(lián)想到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掛念、在外求學的學子對父母的惦念、父母對子女的思念,對久別的同學、朋友的想念等等;由“瓜豆藤蔓纏繞著籬笆”,類比聯(lián)想到子女對家庭的依戀、妻子對丈夫的眷戀,等等。通過類比及轉換,就能快速打開思路,確定文章主題。具體寫作時應精心選擇具體感人的事件,著力抒寫出內(nèi)心的真摯的情懷。用書信體寫作,一要注意格式的規(guī)范完整,二要根據(jù)“牽掛”這個話題,選擇好陳述的對象(自己熟悉的或關系密切的人),三是口氣要符合與陳述對象的關系,四主體部分要突出“牽掛”的中心。
我的左手邊是你的右手
謝燕
打開窗戶,看著一地金黃的梧桐葉,我想秋天又來了吧。去年的這個時候,當最后一片梧桐葉投進我手心的時候,我們在車站告別。
仿佛一切還發(fā)生在昨天,那么清晰,那么深刻。本來還很高興地在滿地梧桐葉的小路上蹦蹦跳跳,可是一陣風吹過之后,梧桐葉飄起來了,思緒也飄起來了。然后姐對我說,你是個大人了,要學著好好照顧自己,我不在的時候你要幫家里多干點活,爸媽的工作很辛苦的。我只是茫然地點點頭,為什么一定要走呢?留下來不好嗎?
在人潮擁擠的車站,我還是和姐告別了。那么嘈雜的環(huán)境,可心里卻那么平靜。看著姐踏上火車,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看著火車離我越來越遠,而我只能揮揮手。我很想對姐說我會很想她的,但我沒有說出口,真是遺憾。
自那以后,不論什么時候我都只是一個人,靜靜地踩在梧桐葉上,想著和姐在這里吵嘴,為了一顆糖。如今,這一切都不存在了,再也沒有牽著我的手在這里享受秋天。希望有一天風兒能把我的思念帶給姐,云兒能把我的掛念載給姐。那一份思念,那一份牽掛,在遠方的姐是否收到了呢?
快過年的時候,朋友們都收到了很多賀卡,可我只想收到遠方姐的賀卡。姐說她不回來過年了,我很失望,埋怨她出去了就不知道回家,忘了爸媽的牽掛,忘了那份對家的思念。我有點討厭這個不回家的家伙了。
獨自一個人走在冷清的路上,還是那條鋪滿梧桐葉的路,我隱隱約約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在心頭烙得那么深。是姐,她回來了!我奔向她,然后緊緊地抱住她。姐說,傻女孩,姐怎么會不回來呢,姐也想你們呢?
姐拉住我的手往家的方向走,走進另一份牽掛,我的左手邊是你的右手。那么近,牽掛那么濃。每個人都不要辜負家人朋友的一份牽掛,或許它渺小得你無從察覺,可它溫暖著每一顆心,告訴他家的方向……
牽掛是成功的大敵
《莊子》里有一個故事:一個下棋能手下棋非常厲害:當他用瓦罐和別人作賭注下棋時,無往不勝;可當他用金銀作賭注下棋時就從來沒贏過。為什么呢?莊子說:心有掛礙。
牽掛是用來寫文章抒情的,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一旦心有牽掛往往意味著失敗:虞姬為了不連累項羽最后終于自殺;而項羽對自己的功名耿耿于懷也在烏江自刎。而我們怎么能想到這個悲劇英雄曾經(jīng)破釜沉舟、放下一切而以弱勝強,創(chuàng)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經(jīng)典的巨鹿之戰(zhàn)!而他的敵人劉邦是怎么做的呢?當看到項羽要把自己的父親綁起來扔下油鍋,遠遠喊話:“不要忘了分我一杯肉羹啊。”劉邦也是人,可是劉邦忍住了巨大的悲痛沒有被親情所牽制,最終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在自然界里,當小獅子長成后,就會被獅群驅逐出領地。很多小獅子餓死了,有的被其他的獅子殺死了。只有經(jīng)過大自然無情的優(yōu)勝劣汰,最強壯的獅子才會活下來,而他們的基因會造就更強壯的后代。如果獅群牽掛著小獅子的安危,那么最強壯的和最弱小的都獲得了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