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生命后的淡然
趙茜
第一次聽到史鐵生這個名字,便是在胡老師的語文課上。老師在很多課上都頻繁地提及史鐵生史鐵生,剛開始并沒有在意,但是后來在老師發放的學生范文中我一次次看到了這個名字,我就不禁開始好奇:史鐵生,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一次接觸史鐵生的文章是老師發放給我們的課外閱讀散文《我與地壇》,當我的視線與這篇文章相碰,我的第一感覺便是震撼,沒錯,就是震撼。盡管史鐵生的文字并不華麗,他說的每一句話幾乎沒有任何多余的修飾,但是,就在史鐵生平平淡淡地描述中,你就會感受到一種直達心底的震動。他平靜地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面對死亡,他是何其的豁達與坦然!而他看透了生命后的淡然與寧靜,便滲透在他的字里行間,給人一種莫名的傷感和力量。
史鐵生畢竟不是神仙,他在二十歲的“最狂妄的年齡”殘廢了雙腿,他也曾逃避,也曾一心想到過死,正如那些受了嚴酷打擊的人一樣。但是后來他為什么能在那種情況下仍然沒有放棄生命,而是選擇了寫作這條路并取得了成功?我想,那座神秘的地壇功不可沒,因為,無論是地壇中靜靜的古剎,還是地壇中花草樹木形成的狹小天地,都得以讓史鐵生的心歸于寧靜。史鐵生靜靜地坐在地壇之中,靜靜地思考著生命與死亡,就在這日復一日的思考中,史鐵生終于看透了生命,看清了這個世界。他曾經寫道:“世界上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因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所以,珍惜你自己,收起你那所謂的自卑,打消你尋死的念頭,因為那一切顯得那么可笑。”
正是帶著這份對生命的豁達與淡然,史鐵生才在以后的日子中寫出了那么多激動人心的作品;也正是帶著這份淡然,生病也成了史鐵生生活體驗之一種。史鐵生說:“生病通常猝不及防,生病是被迫的抵抗。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其實端坐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的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個‘更’字。”是啊,與他相比,我們的平時所謂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反觀我們現實社會,有些人僅僅是因為夫妻之間感情不和,有些人僅僅是因為考試名落孫山,有些人僅僅是沒有見到自己崇拜的某個明星,總之,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他們卻往往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我想,這些人是不是應該像史鐵生一樣,靜靜地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
是的,史鐵生看透了生命背后的東西,不過,他看透了生命并不等于對生命毫不在乎,而是懷著一顆淡然的心更加努力地去實現生命的意義——僅此一點,史鐵生對于我們來說,就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