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后感范文3000字
【第一篇】
讀《戰爭與和平》很舒服,不僅因為作者語言描寫上的順暢,更在于從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從我自己看來,作品之所以有價值閱讀,可能就在于作品能夠給予顯示以啟示,無論這種啟示是正面的借鑒還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爾和安德烈有過一場爭吵,他覺得安德烈只是為自己活著實在難以理解,他在共濟會的影響下,認為應該努力求得自身凈化,為他人,愛鄰人。從這里,隱約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養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書中關于戰爭的描寫,也有很多和中國人體驗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參戰受傷之后,想到了家里的好,發出了我為什么要到這里來的疑問;安德烈也對自己參軍作戰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到底為誰作戰?這樣的一些思考在中國同樣有過發展,中國人也有所謂“一將功成萬古枯”的嘆息,也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于書中多處可見的關于人民戰爭、游擊戰爭十分純潔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讓人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生死危機關頭所發出的“救亡圖存”的最強音。更有甚者,戰爭幾近結束之時,面對軍隊大量的減員,書中竟然會有“剩下的全是菁華”的感嘆,抑或是振奮人心,一掃頹氣的激勵,這種種不能不讓人想到長征結束后毛澤東對于中國紅軍的種種描述。這本書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關于我們所熟悉的中國歷史、文化的聯想。50、60年代的翻譯文學已經內化在中國現代傳統之中,不知道中國的讀者們是否從這些翻譯的經典中看到了我們久遠的傳統和不久前這個國家有幾許相似的經歷;甚至于再往年推,革命戰爭年代的人們讀這本小說是不是從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國革命學習的地方;再往后,80年代的人們熱衷于讀這些經典,比如說戰爭與和平,其中是否也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并引發了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國現代傳統,也即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和現在有什么關系?這其中是否還有一些可以作為精神傳統滋養下一代?”從第一個問題看似很自然地過度到第二個問題,然而我不認為這樣,甚至于如果把這兩個問題過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會影響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如果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響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種種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討論的范圍也即那些文學經典,是否還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鑒學習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就要反思為什么包含了很多經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廣泛興趣?當然可以我們可以說出很多諸如社會急速發展,誘惑越來越多之類的理由,但是對文化問題的反思可能并不能僅僅局限在對政治、經濟問題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戰爭與和平》這些經典之中發現一些我們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能不能從現代的角度對這些經典進行再解讀,重新發現或者重新認識一些對于我們有啟示的東西。由此聯想到近年來頗熱的“國學熱”,無論這種國學熱是炒作出來的,還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熱,既然這股熱潮能夠出現,就說明了社會上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我們存在的問題,并且希望能從我們的傳統中尋求解決之道。當然,有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國學熱是在西方知識結構框架中對國學的解讀,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國學。我覺得即使這樣又有什么關系呢?即使我們不能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化的趨勢,我們同樣能夠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傳統。推而廣之,對于《戰爭與和平》這些曾經影響過我們或長久或短暫歷史的作品,重新解讀的意義也在此: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
再回到作品本身,從書中大段關于舞會的描寫,對于人物心理的描寫,對于景物場景的描寫,很明顯的顯示出托爾斯泰在這方面寫作的得心應手。在讀刺猬與狐貍之前,雖然覺得書中大段所謂傳教式般的議論很是枯燥難讀,但并不覺得這是此書的敗筆,甚至覺得是自己素養不夠,才導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檔次的“精華部分”。當時就是這么認為的,所以13日上課的早上還特地將第四冊最后關于歷史的探討重新細讀了一遍。由于水平的局限,并不能發現其被貶低的原因。單從表面來講,托爾斯泰舍長就短,顯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很明顯與作者的危機意識緊密相連。這一點可能跟魯迅等文人頗為相似。張承志在《魯迅路口》的散文中,認為魯迅不走“純粹的文學道路”的愿意在于魯迅的“良知”。張的觀點有偏頗的地方,但是還是很清晰的表達了魯迅以及魯迅之后的一大段時期,社會需要思想,中國需要思想。《戰爭與和平》在中國的流行,其中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因素。毛時代的人人都可能成為哲學家,這時間的人當然需要思想,于是《戰爭與和平》流行;從一些80年代的回憶文章特別是對于80年代大學生活的回憶文章里,很容易發現有過一段詩意的時間,結詩社、讀尼采等等,對獨立思想的追求,于是《戰爭與和平》流行。90年代之后,人們不再需要詩了,好像獨立思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于是通俗的文學取代了經典,也就是課上所說的,突然發現現在的人不讀“《戰爭與和平》”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這類文學作品的重新解讀,發現延續的傳統,構建新的傳統,或許還有對社會重新啟蒙的意味。
【第二篇】
初次認識托爾斯泰,是在我進入初中讀到他的《七顆鉆石》。課上,語文老師對這位文學巨匠大加推崇,我也就想什么時候找來他的長篇作品好好讀讀。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么,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涌起一種激動和振奮的熱情。俄國作家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幾乎無人能與之媲美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體裁豐富,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快樂閱讀網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侖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作者是飽含對祖國深深的愛來寫這部作品的,而這種真摯的愛也深深感染了我們。我們追求和平,但是,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也是無數革命先烈在戰爭中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珍惜它;與此同時,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就要把這種熱情化為學習和生活中的動力,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去勤奮刻苦地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讓我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勇往直前,英勇奮斗,去爭取我們民族永遠的和平安康!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1000字作文是不是很好呢?同學們在欣賞的同時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