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作文寫作指導
心靈的觸動誘因是外在的,但其根源在于人性的光輝;心靈的觸動看上去是偶然的,其根源是常懷感激之心。心中有愛,眼中才能有淚。
人生有許多圖景也像四季的風景一樣美麗,但我們的眼睛卻常常熟視無睹,為什么呢?因為心靈的麻木。觸動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雙眼飽含感動的淚水,只有這樣,心中才會有美麗的彩虹,而你的筆下才會流淌出動人的文字。
1.我寫東西時是有感情的,沒有感情時,我就不寫。──巴金
2.沒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藝術.──歌德
3.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容。同樣,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賀拉斯
從自己的生活儲備中尋找材料,要特別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靈受到了觸動,要把它發掘出來。在發掘感動點時,要注意抓住細節,把它形象地再現出來。
這個過程,是發掘主題、深化意蘊的過程。要善于從觸動你心靈的人和事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它為什么觸動你?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一定要把這些感悟寫出來。
問題二:素材中意蘊發掘不足。
例:我開始懷疑,懷疑這個世界
多么令人震驚的一幕,小小年紀的他,已成為不勞而獲、騙人錢財的社會渣滓;在我們憤慨萬分的同時,我們的心靈是不是該進一步地扣問:這個少年是不是一個受害者?一個青春少年沒能坐在教室里學習,卻坐在集市上行乞騙錢:試問,中年人有沒有責任?為人父母養育孩子的責任在哪里?社會有沒有責任?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到底有多少漏洞和隱患?……
動筆前一定要想一下要寫的人和事,需要從哪點展開敘述?重點安排什么材料?在何處、做怎樣的議論和抒情?怎么收尾?
在寫作時,不一定要寫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們感受獨到,寫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羅丹《羅丹藝術論》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義,并把這種影響施加給讀者,以期引起一種感情上的共鳴。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義、價值,除了自己的思考,還要多讀書,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鑒會對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幫助的,正如梅蘭芳所說“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寫作也是這樣。
《童心》例文:
奶奶坐在桌邊,正端著一碗冒著熱氣的米湯送到嘴邊,小孫子倚在她的膝上,靜靜的望著她。小孫子看奶奶輕輕的呷了一口,便問:“奶奶,好喝嗎?”
奶奶皺了一下眉頭,米湯怎么是咸的?她把碗慢慢擱在旁邊的桌子上,然后伸出干瘦的手緊緊握住小孫子凍得發紫的手。
“好喝!好喝!乖孩子。”她說的是違心的話,臉上顯出欣慰的笑容。
剛五歲的小孫子就知道給她端飯,面對這可愛的小孫子,老人怎忍心說不好喝呢?歪著腦袋的小孫子聽奶奶這么一說,不禁咧嘴笑了。
“奶奶,到吃午飯時,我一定再往你碗里多放點鹽。”奶奶一愣,微笑嗔怪道:“你給我放這么多鹽,想咸死我呀?”小孫子兩道淡淡的眉毛向上一挑,眨著晶亮的眼睛說:“媽媽昨天說,咱家就你一個吃咸飯。剛才我給你端飯時,就偷偷放了一把鹽。”
瞬間,奶奶臉上的笑容消失了,仿佛呆了一般,僵僵的坐在那里,淚水從凹陷的眼窩里流了出來。
爸爸瞅了媽媽一眼,媽媽的臉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