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作文: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一、訓練目標
1.掌握縱向議論的方法。
2.在議論文中恰當地進行縱向議論。
3。指導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幸福。
二、目標導引
㈠什么是縱向展開議論?
縱向展開議論是指針對論點層層深入地論證,論證部分一般采用遞進式結構。其特點是后一層是在前一層的基礎上加深論證的,論證內容之間環環相扣,構成層層深入的關系;蛴蓽\入深,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原因到結果,或從特殊到一般等等。
縱向展開議論的最一般的格式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㈡為什么要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1.縱向展開議論能體現思維的縝密?v向展開議論,議論的內容環環相扣,前后不能錯位,內容之間緊密相連,不會說到與論點無關的內容上去,因而必須要有謹嚴的邏輯思維。
2.縱向展開議論能體現論證的深度。縱向展議論的特點就是層層深入,因而一般采用這樣的議論方式,就必須層層深入地議論下去,使論證自有深度。
、缭趺礃硬拍芸v向展開議論?
1。論點按由淺入深的方式分解,然后依次議論。
2。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虿捎脤訉由钊氲乃季S模式。如從現象到本質、從輕到重、從特殊到一般等;虿捎谩疤岢鰡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論證結構,或在分析時,采用“擺事實——析危害——挖根源——指辦法”的格式等。
3。用表示遞的語言作標志。如“還;也;不但(不僅、不只、不止、不單)……而且(并且、甚至、也、還);不但不(不但沒)……還(反而);況且;尚且……何況……”等。
、钁⒁饽男﹩栴}
1.分析要構成真正意義上的遞進關系,要體現遞進的思維特征。
2.分析要針對事例,突出與論點相關的因素。
三、他山之玉
讀書人是幸福人
謝冕
我常想,讀書人是世間幸福人,因為他除了擁有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擁有另一個更為浩瀚也更為豐富的世界,F實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個世界卻為讀書人所獨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閱讀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們的喪失是不可補償的。世間有諸多的不平等,財富的不平等,權力的不平等,而閱讀能力的擁有或喪失卻體現為精神的不平等。
一個人的一生,只能經歷自己擁有的那一份欣悅,那一份苦難,也許再加上他親自感知的那一些關于自身以外的經歷和經驗。然而,人們通過閱讀,卻能進入不同時空的諸多他人的世界。這樣,具有閱讀能力的人,無形間獲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無限可能性。閱讀不僅使他認識了草木蟲魚之名,而且可以上溯遠古下及未來,飽覽存在的與非存在的奇風異俗。
更為重要的是,讀書人加惠于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于精神的感化與陶冶。人們從讀書學做人,從那些往哲先賢以及當代才俊的著述中學得他們的人格。人們從《論語》中學得智慧的思考,從《史記》中學得嚴肅的歷史精神,從《正氣歌》學得人格的剛烈,從馬克思學得人世的激情,從魯迅學得批判精神,從列夫?托爾斯泰學得道德的執著。歌德的詩句刻寫出睿智的人生,拜倫的詩句呼喚著奮斗的熱情。一個讀書人,是一個有機會擁有超乎個人生命體驗的幸運人。
一個人一旦與書結緣,極大可能是注定了與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聯系的人。說“極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讀書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詐,況且,并非凡書皆好,在流傳的書籍中,并非全是勸善之作,也有無價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們所指讀書,總是以其優良品質得以流傳一類,這類書對人的影響總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讀書幸福,是從喜愛讀書的親身感受而發。一旦與此種嗜好結緣,人多半因而向往于祟高一類,對暴力的厭惡和對弱者的同情,使人心靈純凈而富正義感,人往往變成情趣高雅而趨避凡俗;虿⿶郏驕厍,或抗爭,大抵總引導人從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著人間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兒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就是讀書使人向善;雨果說,“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這就是讀書使人避惡。
所以,我說,讀書人是幸福人。
簡評:
本文的觀點是“讀書人是幸福人”,作者從“閱讀能增加人的經歷和經驗”、“讀書更能感化與陶冶人的精神”、“讀書能使人向善避惡,變得情趣高雅,心靈純凈而富有正義感”縱向展開議論,層層深入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也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維,請守住幸福
高考考生
時間是一只神奇的手,推動著歲月的輪回更替。我們駕一葉扁舟于人生的江渚之上,尋覓傳說中的幸福。
厚厚的史冊中,從未缺少幸福記錄:劉邦是幸福的,因為他勝利了;武則天是幸福的,因為她執政了;楊國忠是幸福的,因為他有權了。然而,項羽是痛苦的,因為他慘敗了;唐中宗是痛苦的,因為他被廢了;杜甫是痛苦的,因為他失望了。于是,時間追問歷史:“幸福何在?”我迎著時間在現代的荒原上吶喊:“幸福在自己心中!”
世間萬象,無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體會的人才能擁有。每件事的前面都有一扇雙面鏡,從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看,丑死了。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你選哪一面?幸福其實在于自己的把握。對著丑的一面,你萬般痛苦,忘記了鏡子可以翻過來,于是,幸福與你只是一鏡之隔,卻遙不可及。而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看到丑陋時會翻看鏡子的另一面,于是,幸福就屬于他們了。
貝多芬就是一位會看鏡子的人。當有人問他是否為失聰而痛苦時,他說:“不,我很幸福!因為我僅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還有眼、鼻、嘴、手、腳。”還有六分之五,這就是貝多芬從鏡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
有時候,不幸只是“塞翁失馬”,要看到“焉知非!钡牧硪幻。
求幸福,就要有點阿q精神。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被辛辣諷刺的對象。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容易滿足、善于自我開解的阿q也是幸福的。
死亡:“酒吧打烊時我就離開!”這簡直就是一個“阿q”,一個美國版“阿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似乎很難定義。其實,幸福就是一種思維方式。選擇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你就選擇了幸?鞓。
歷史的千年余輝搖落了那些花季雨季,我們不妨把或深或淺的記憶放進日記,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給歲月,選擇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風聲鶴唳而瑟瑟發抖,不再因世間的榮辱得失而錙銖必較,不再因生命的倏忽飄逝而惆悵莫名——人生因此快樂、因此幸福!
簡評:
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是“幸福在自己心中”,作者采用縱向議論的方式,先論證“幸福,只有用心體會的人才能擁”,然后深入一層議論“求幸福,就要有點阿q精神”,這兩方面又與思維方式有關,深入地闡明了思維方式與幸福的關系。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劉雪凌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里的“規矩”,本指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如果我們將“規矩”引申為法律,那便是沒有法律的約束,便沒有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社會應有法律,才能形成秩序,這正如有了規矩,方繪出精確的方圓一樣。
俗語說“人性多端”。荀子更有言曰“人性本惡”。在這個并不完全是由善人組成的社會中,法律便成了人們的第一需要,它指導善人友好相處,抑制惡人造孽作惡,維持著社會的穩定。古語說:“法者,天下文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系命也”,這更把法律推上了政治的首位。
僅僅有了法還不夠,還必須嚴格執法,即執法也有規矩:“法不阿貴,規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矩不正,談何為方,規不正,何以為圓,執法人不依法何以使天下人依法,且俗話說:“案上一點墨,民間千點血!比鐖谭ú灰婪ǎ酵鞣ǎ趾问固煜氯朔āh武帝的女婿犯了死罪,好多人都為他求情,漢武帝雖然痛哭流涕,終于還是秉公執法,斬了昭平君,可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一舉措使舉國上下都不敢違法亂紀,從此國家太平?梢妶谭ㄈ艘馈耙幘亍眻谭,才是使人依法的基礎。
然而強制人民依法只能“治標”,更重要的還是養成全民自覺守法的風氣,才能“清病于骨髓”。
有的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法紀和自由是根本對立的,他們向往絕對的自由,因此對法律不屑一顧。其實沒有法律保障的自由不但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讓我們假設某一天所有的法律都消失了,世界將會怎樣:街上汽車橫沖直撞;商店里流氓阿飛肆無忌憚地搶劫……殺人越貨,無所不在。此時哪里還有真正的自由呢?不以法律,何以成社會?不遵法紀,何以談進步?相反,如果我們人人都自覺遵守法律,社會自然穩定有序,你也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法律的約束也就自然消失了。這正如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他野性難馴時,那緊箍咒如在頭上生根一般,時時約束他的行為。一旦成了佛,能“自覺”守法了,那緊箍咒自然就不復存在了。因此,我們要人人自覺守法,最好能進一步做到護法?v古觀今,不知上演了多少以身護法的悲壯故事。身為武則天時期最高法官的徐有功,能對殺人成性的武后,據法以爭。戰國時期的獄官李離,偶然錯殺一人,便毅然伏劍自刎,以身正法……,這些護法的人不知激勵了多少人為護法而斗爭。
魚兒是永遠不會抱怨限制它們生活空間的水的,因為知道離了水就不能活下去。法律對于我們就像水對于魚,永遠遵循它,我們才能安樂地生活。不以規矩,將永不成方圓。
簡評:
作者采用遞進式論證結構縱向展開議論,作者先將規矩引申為法律,提出“社會應有法律,才能形成秩序”的觀點,然后將此觀點分解為“有法”“嚴格執法”“養成全民自覺守法的風氣”的風氣三個分論點,這三個分論點呈層層遞的關系,分別加以議論,深刻地闡明了作者關于“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看法。
掌控心靈
人,無論是屹立于世的雄者,或是俯臥于街的乞者,內心深處都會想去掌控。掌控他人的命運,掌控世界的運行,掌控自身的未來。但他們卻都忽視了一個真正需要自己來掌控的東西——心靈!}記
如今,越來越多的,不分男女,都戴上了一個手串,這不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是帶祈福與安心的意味。其要表達的,或許是一種怎樣的相信,或許是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許是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和不安。但在我看來,這一切尋根究底是源于心靈的漂泊。心靈不被自己所掌控,以致悲傷更悲,苦痛更苦,愁思更愁,最終淪落詩仙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境地。而凡一個人,若能夠掌控住自己的心靈,則必是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下艱險,經得起誘惑之人。
誰人不念家?誰人不思鄉?誰人不愿功成名就封王拜相?為士為官,誰沒有宦海沉浮?詩圣也經歷過三起三落,詩仙也被貴族放逐。慘遭貶謫之人,或從此一厥不振,抑郁終生;或流戀山水之間,怡然忘歸。但蘇軾卻不同,他一生多次被貶,卻依然豪放地發出“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言。無論遭受了多大的打擊,哪怕曾有性命之憂,他樂觀豪放之心卻從未消逝。蘇軾是一個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是一個真正掌控了心靈的人。
與蘇軾相比,勾踐還要更上一層,他不僅耐得住寂寞,而且抗得下艱險,經得起跋涉。他甘以王者之軀從馬夫之事;他肯為仇敵親嘗其糞;他能臥之于柴薪,嘗之以苦膽;這一切,不是一個掌控心靈的人,又有誰能做到呢?掌控了自己的心靈,勾踐才能放下心中的怒火與仇恨,才能在柴薪上定下滅吳之計。正因為掌控了心靈,才有他后來的復國,滅吳,稱霸天下。
大千世界,紛繁人世,碌碌終生者實繁,功成名就者蓋寡,何也?能控其本心者少也。無論是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還是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或是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其成功不都有他們掌握了自己的心靈的原因嗎?掌控了本心,所以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何時做;知道隱藏自己內心的情緒;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掌控了心靈,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下艱險,經得起誘惑,那么未來還會黯淡無光嗎?距離成功之門還會遠嗎?
簡評:
本文的論點是“一個人需要掌控心靈”,作者采用縱向議論的方法,先議論掌控心靈的人耐得往寂寞,以現實中的人與蘇軾對比議論,然后再以勾踐為例縱向展開,論證勾踐還要更上一層,他不僅耐得住寂寞,而且抗得下艱險,經得起跋涉。
虛心+補缺=走好下一步
如果你向著成功奔跑,如果你渴望抵達彼岸的舒暢,如果你想摘下垂涎已久的果實,那就加油吧!如果你想走好下一步,就要虛心和及時補缺。就像修筑一幢房,你的每一塊磚都要砌得牢固,否則它將坍塌。
一個王朝統治者也當如此。鄒忌見齊王不足之處,便處處找機會“諷”齊王。齊王還是接受了逆耳的忠言,他的虛心納諫才得以使齊國繁盛。如果他氣傲八斗,不理會鄒忌,就不會有“門庭若市”和受他國之君尊奉;三國時的馬謖被孔明派去守街亭(是他自己夸自飽讀兵書,要求去的),在孔明面前,那是趾高氣昂,認為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務,并狂妄地立下軍令狀。自作聰明的馬謖最終負繩請罪,事與愿違——街亭已失。試想如果他虛心一點,謙卑一點,戰場上聽王平之諫,結果可能就會這樣慘烈了。
不管有沒有實力。都不要打腫臉沖胖子。不要在他人面前高傲,總有一天會折兵敗將。多納諫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好方法。
不僅要虛心,更要及時補缺。
從前有一艘航行于大海的船,船是木制的,被蟲子挖起了洞,乘客發現了并告知船長,船長卻不理會,后來海水從那小小洞口沖進船艙,越來越多,風浪起了,船長見此情此景悔恨莫及,只有被浪吞蝕的命了。當然這艘船最終沉下去了。更談不上抵達彼岸。如果船長一開始就想辦法堵住洞口,或許就不會產生這么壞的結果。如此看來,即使一個很小的失誤,都會造成天大的災難。不要小看一小步它可能造成巨大的禍患。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這句話不是處處都適用的。干大事我們不要顧及很小的與他人間的摩擦,這是一個人大度的體現。卻不要在錯漏處不顧及小的錯誤。及時找到錯漏并加以修補改正,才是干大事之道,如果小事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大事。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有許多人并肩作戰,為什么有的人如愿取得成功,有的人卻被成功拒以千里之外,前者為世人所仰慕,后者卻為世人輕蔑。前者會虛心納諫,及時查漏補缺,后者卻做不到。成功是一步一步辛苦積累起來的,當某一步有了錯漏,下一步肯定不會穩當。譬如修筑房屋時某處少一塊磚,當你要在那個缺口砌上另一塊時,那是不穩當的。走好下一步是建立在這一步的虛心納諫和及時補缺的基礎上的。就像一道數學題,邏輯思維的一小步出了問題,做正確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我們不是齊王那樣的身份,依舊可以納逆耳的忠言,但我們是“自己”這個王國的國王,也要把它打理好;我們現在也不是船長,但是是“自己”這個船的船長,時時都要查船是否有“小洞”并及時補上。每次在出錯的一步及時改正,才有更好的下一步,下一步要好,需要虛心和補缺。
簡評:
本文的兩個分論點構構成了進關系,作者先論證一個人要成功需虛心,用齊威王與馬謖的例子對比論證。接著接論證一個人要想成功,不僅要虛心,更要及時補缺,作者用不補缺釀災禍的例子論證,在分析又針對“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縱向展開,使論證嚴密而有深度。
四、訓練題目
1.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心境,幸福是一種體驗,作家畢淑敏還說幸福需要提醒。幸福是清閑無事,幸福是艱苦創業;幸福是書山尋寶,幸福是親近自然;幸福是攫取與占有,幸福是互助與奉獻;幸福是父親遞來的一頂草帽,幸福是媽媽傳出的一聲呼喚,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鮮花……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樣才能擁有它?
請根據閱讀后的感悟和聯想,以“幸福”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成議論文,采用縱向議論的方式,自擬標題;②不要脫離材料和話題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③用規范漢字書寫;④不少于800字。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克萊認為幸福的生活有三個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愛人。你對幸福有怎樣的看法?
請根據閱讀后的感悟和聯想,以《幸福的要素》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成議論文,采用縱向議論的方式;②不要脫離材料和題目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③用規范漢字書寫;④不少于800字。
3.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富人走過來說:“你為什么不去工作,而要在這里浪費時間呢?”
漁夫問:“我為什么要去工作?”
富人說:“賺足夠的錢,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有汽車和房子。”
“那么有了錢又能干什么呢?”漁夫不明白。
“可以去夏威夷海灘度假!”富人回答得很快。
“那么,我現在又在干什么?”漁夫說。
請根據閱讀后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成議論文,采用縱向議論的方式,自擬標題;②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③用規范漢字書寫;④不少于800字。
4.請以《發現幸!窞轭}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成議論文,采用縱向議論的方式;②不要脫離題目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③用規范漢字書寫;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