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堂難忘的課
師范畢業后,先在小學任教,后到中學教書。在短短三年的教師生涯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給初二學生上一堂作文課的記憶。
那年我19歲,長得很孩子氣,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小。到中學報到后去見校長,校長把我看了老半天沒有說話。我從他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猶豫、懷疑和一絲淡淡的失望。
“初二還空了兩個班的語文課,你……”遲疑了一會,校長終于開了口。我清楚校長欲言又止的原因,這使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我可以試講一節課,您再決定。”我給校長出主意,也含有一種迎接挑戰的味道。
“哦,這樣最好。”校長仿佛受到了啟發。“你講什么課?”
“就上一堂作文課吧。”我平靜地說。從校長的眼神中我讀出了驚訝,因為作文課是比較難講的,但這正是我的特長。
兩天后的中午時分,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我只帶了粉筆盒,走上了初中二年級的講臺。面對40多名學生和由校長領銜的全校語文老師陌生目光的注視,我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在做完簡單的自我介紹后,開始進入了角色。
“說到寫作文,我知道好多同學都頭痛。的確,作文是對同學們語文知識的綜合測試,要寫好作文,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較強的組織結構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積累,當然還要有一些的天分和勤奮,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除此之外,作文還要把握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什么呢?讓我們從一個故事中來領會吧。”
在精心設計的懸念中,我感到聽課的老師和學生已被漸漸吸引了。
“故事發生在英國的首都倫敦。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刻,空曠的廣場中央,有一個孤苦伶仃的盲人,他的面前放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自幼失明’,請求路人施舍。一天,一個詩人路過,盲人請求施舍,詩人說:‘我和你一樣,也很窮。不過,我送你點別的吧。’于是詩人就在那塊木牌上寫了一句話。在隨后的日子里,盲人驚奇地發現,人們似乎格外同情他,紛紛解囊相助,他得到的施舍比平時多幾倍。當詩人又一次路過的時候,盲人就問他在木牌上到底寫了什么?詩人微笑著說:‘我寫的是——’”
我略頓了一下,微笑著環視了一下已經被故事深深吸引的聽課老師和學生,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兩行字——
春天就要來了
可我不能看見她
在大家如釋重負般松了口氣之后,我緩緩講了下去。
“這是一位作家談寫作體會時講的一個故事,也就是前面我講的寫作文要把握的關鍵一點的答案。誰能把它說出來?”我開始循循善誘,用目光鼓勵著學生。學生們都進入了思考,后排聽課的老師也饒有興趣地等待著我的下文,從他們和校長的目光中我看到了贊賞。
見大家都沒有發言的勇氣,我提示道:“盲人在木牌上寫字的目的是什么?”
“求得人們的施舍。”幾個學生小聲回答。
“對。那‘自幼失明’和詩人寫的話哪一個更簡潔、準確、明白?”
“自幼失明。”
“但為什么人們在看到詩人所寫的話后,更加同情盲人呢?”
在我的提示下,終于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示意他站起來回答。
“因為詩人的話富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