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活著觀后感作文3篇
看活著觀后感作文1
能找機會看余老的小說,只是昨晚半夜看了張藝謀的電影《活著》(1994),原著余華。福貴-葛優,福貴妻家珍-鞏俐。
有幾點感觸
雖然看到葛優就想笑,但是他的表情和話語曾幾度讓我的笑意被扼死在嘴邊。
主人公福貴一生多災多難,然而在這些天災人禍之中,他好像又有幾分好運。五十年代槍決龍二的五顆槍子兒打的不是他;四十年代家境大變使得他在六十年代時爭取和平生活環境要比他人幸運的多--從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福貴(葛優)從光頭到少有頭發,至少沒戴過帽子。
影片關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生活畫面的刻畫并不如歷史禁片里記錄的畫面那樣聒噪、慘烈,但是帶給觀眾的真實感要來得更為強烈。無怪乎很多看過該電影的中老人都反應若干年前的場景復原相當真實。
重溫了很多音律,像《大海航行靠舵手》、《社會主義好》、《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etc。
福貴女兒鳳霞(啞)和工人萬二喜(瘸)結婚的時候,鎮長組織大家唱這樣的祝福歌: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 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 河深海深不如階級友愛深。 毛澤東思想是革命的寶,誰要是反對他誰就是我們的敵人。
在那個舉行婚禮的小院內,毛主席的壁畫覆蓋了半個畫面,喧鬧的人群中有工廠來的同志吹著大號來伴奏。畫面中的銅大號锃亮閃光,而其他的無非是破磚爛瓦,灰撲撲的人。這大號是鏡頭里那個年代我能看到的唯一的新東西。
大辦鋼鐵出來的產量不知多少,但能肯定的是當年的紙產量一定很好很強大
我表哥看完小說《活著》說過,看了這部小說,主人公在那么多的苦恨中都挺了過來,想想現實中我們真的沒理由對困難抱怨什么。
他說的很對。看影片的時候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他說過的話。但是同時,這些苦恨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九四年該片出品之后,相當一段時間在大陸是禁片。歷史的東西看來靠張葛鞏仨大腕也是沒辦法暫時翻身的。
綜觀各個年代的場景,真感覺到,從四十年代以來,是不是生產力水平下降。
“五十年代”,福貴對兒子有慶說:雞養大了就變成鵝了,鵝養大了就變成羊了,羊養大了就變成牛了,牛以后..就是共產主義了。
“以后”,福貴對小外孫饅頭說:雞養大了就變成鵝了,鵝養大了就變成羊了,羊養大了雞變成牛了,牛以后..饅頭就該坐火車坐飛機了。
看活著觀后感作文2
筆者認為張藝謀電影<<活著>>體現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從富貴的角度看待人生,人生在世,活著的確不容易.二是表現了文-革時期那段悲慘的歷史,影片從小人物著手,富貴的兒子和女兒都間接被文-革害死,顯得文-革是如此荒唐可笑!
富貴由于賭博從一個財主到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幾乎淪為乞丐,此時他醒悟了,這時他才體會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后來妻兒回到了他身邊,此后便以以前學會的皮影戲謀生,某日不巧被國民黨抓去當兵,看著身邊倒下的戰友,次時活著就是他最大的愿望.最后靠他皮影戲活著回去了.以后他遍特別珍惜活著的機會,從后面他小心翼翼的生活細節可以看出來. 例如:不分青紅皂白大罵兒子有慶,兒子幾天沒睡覺,但不敢得罪共產黨,硬把兒子背去了學校等細節.著實我也為他捏一把汗,生怕他生活出了意外!特別最后一段他給教授買饅頭時,心里特別擔心他會因此被打成反動派! 主人公深知生活的來之不易,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呢?
影片另一部分內容深刻揭示了毛澤東時期特別是文-革時期對老百姓的迫-害,要不是害怕還別共產黨的大官--區長,要不是怕被打成反動派,富貴會讓兒子在家好好睡覺,悲劇也不會發生! 要不是文-革時期,老資格教授被打成資產階級,富貴女兒也不會死. 這一切悲劇的發生都是當時舊社會對人民迫-害的影射!
影片最后,看著他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我哭了! 哭得很傷心!
看活著觀后感作文3
閑暇里看了《活著》這部影片,它使我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我能夠獨自思考有關人生和理想的問題。
《活著》講述的是主人公富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果后帶著女兒鳳霞離開了他。當夜,富貴輸光了所有的家產氣死了父親,之后只能與母親住在一間破屋里。一年后,家珍帶著女兒和出世不久的兒子友慶回到家中。于是,富貴靠皮影謀生過著安分的日子。無奈好景不長,內戰時期,他被國民黨抓去當勞工,一番輾轉回到家中后,母親卻已經因病去世,而鳳霞因病變成了啞巴。不久,兒子又在學校被塌墻壓死。幾年后,鳳霞結了婚,生下孩子后因失血過多死在產房······
富貴曾被國民黨抓住險些喪命,終于在被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他曾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自己摯愛的親人,當慘痛的悲劇一幕一幕上演,在生命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之后,他仍用力地活著!
也許,步入大學的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隱卻了自己內心最初的夢想,物欲的縱橫迷惑了我們原本單純的心境,年少輕狂的愚昧讓我們自命不凡地輕薄生命。在一些高校中不免會出現學生輕生的事件,因為生活、學習、情感的各種壓力而導致一系列的悲劇。然而,一個人,只有真真切切地經歷過一次劫后余生,才會發現,我們留戀的從不是名利,而是親人、友人最真摯的關懷。
或許,我們都曾在青澀的歲月里試圖了解生命的意義,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也漸漸明白這不是一個用簡單的言語就能回答的問題,這個答案需要我們用活著來尋找。余華在原著中寫道:“生命給了你活著的權利,你就要好好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活著”,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多少帶著些力量,那力量來自我們內心的吶喊,來自我們的忍受,來自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即使深陷痛苦或者絕望之中,我們只能堅忍地活著,繼續履行自己未履行的責任,完成我們未完成的期望。
記得在電影結尾處,富貴與妻子、女婿二喜、外孫饅頭跪坐在鳳霞的墳前,他們笑著,讓人在那蕭條無比的環境中看到了幾顆堅定無比的心。這個畫面讓我想起了泰戈爾的一句詩:“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
誠然,人生避免不了痛苦和挫折。但苦難并不為懼,真正讓人害怕的是一個人在苦難中放棄了自己。痛了,可以哭,可以悔,卻不可以屈從。既然避免不了苦難,那就帶著笑容,且痛且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