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日本觀后感_觀大國崛起日本篇有感
《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介紹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這八個在近代世界發展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國家。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日本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大國崛起日本觀后感1
一部《大國崛起之百年維新》掀開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迅速崛起的神秘面紗,也掀開了我對日本這個島國的探索之帷幕。
我承認我對日本的認知不夠全面,甚至對其存在著偏激的看法,那是因為我看過《東京審判》,看過《南京大屠殺》,看過《金陵十三釵》、《小兵張嘎》、《抗日華軍》等等一系列日軍侵華的影片,不斷閃現在腦海的殘忍畫面激起了我的愛國之心,雖說還不到想對其盲目報復的程度,但打心底里我是鄙夷和怨恨他們的。我相信,即使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的今天,仍有很多國人是瞧不起甚至厭惡日本的,尤其是當他們否認在華犯下的滔天大罪的事實時,必將會引起我國人民的一片嘩然和國人對其的譴責。我們確實不能也不應該容忍犯了錯的人仍不知悔改,卻還在事實面前狡辯。
然而,日本這個面積不及我國二十六分之一,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島國,經濟實力卻如此強大,工業化程度如此之高,那他們就必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日本,1853年的“黑船事件”震蕩了整個日本社會,雖說日本因此被迫打開了國門,但開明的日本人民卻從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幾乎是以歡迎的姿態迎接“侵略者”,最終使日本的一批有識之士崛起,推翻了幕府統治,建立了明治政府,走進了傳奇而又令人欽佩的明治維新時期。但我們遭到英國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時,我國清政府仍夜郎自大,民眾也尚未覺醒,仍一昧依賴“天朝”,終于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可即便如此,我國清政府仍在睡夢中惶恐,為一己之利犧牲了千千萬萬個愛國將士,向侵略者妥協,最終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明治維新時期的代表人物大久保利通,澀澤榮一,伊藤博文,木戶孝允還有提出“脫亞入歐”的日本著名教育家福澤渝吉很是讓我敬佩。敬佩他們遠大的志向,敏銳的思維還有堅定的意志,最終帶領日本走向了富強。但在我看來,明治維新的成功歸根究底都脫離不了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日本人謙卑學習強者的態度,這正是我國清政府和民眾所沒有的,所以一個可以拿起鞭子防御自我欺負弱者,另一個卻仍在被挨打中向前摸爬滾打,這并不是我們可以嘲笑和蔑視別人的姿態!
眾所周知,櫻花是日本的國花。雖然我喜歡它的浪漫與清麗,但由于之前內心對日本存在偏激的念頭在作祟,從而對櫻花也存在偏見。但在今天看來,櫻花確是美和燦爛,日本確是強大,日本人民確是謙卑有禮和睿智,這些都是值得贊賞和學習的地方。我們更應該從中得到教育和啟發。
櫻花在日本仍開得繽紛浪漫,因為那是日本的櫻花。而櫻花的日本,也像櫻花一樣,繽紛浪漫,生生不息。
大國崛起日本觀后感2
首先來論述大國這個概念,所謂的大國并不是指國土面積如何、人口數量如何,而是指一個國家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力、引導著一個時代或在某個時代起重要作用,譬如歷史上的殖民強國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后來居上的美國、德國、日本及冷戰中的蘇聯等,另外中國歷史上的唐代也是大國,然而人口占第二位的印度,國土面積第五位的巴西都不算是大國。
日本這個國家封建歷史上一直是我們中國的學生,然而十八世紀后中國已經走上了封建社會的末期而日本則及時調整了自己——跟上了資本主義的末班車。并且日本民族天生有一種嗜血性和侵略性。他們把侵略作為一種對當地人民的解脫來看待,信仰驅使著他們去戰爭、去掠奪,而掠奪來的東西又會作為資本積累從而增加。
再者日本人做事比較公瑾認真,做一件小事往往帶著信仰去做,諸如包裝這種生產環節也是做到盡善盡美,日本產品的質量可見一斑。日本工業生產師承德國及歐洲發達國家,經濟體制也是。經濟體制與技術相輔相成再加上民族的優秀品質,能使彈丸小國躍居世界列強也并非難事。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如果把日本的時代化成幾個階段的話,會發現每個階段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日本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好一個學生(做好一個學生比做一個好學生容易),明治維新前中華文化在日本影響極廣,明治維新后日本積極汲取資本主義較封建主義更高級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如果說發達的文明影響逐漸蔓延,那么日本是在有意識的,加速這種蔓延,并且在這種影響中使自己更加開化強大。
還有一點日本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使其獲得了大批高技術人才,不管戰爭對其硬件條件的摧殘有多大都不能抹掉這種人才資源的優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嘛。
我個人認為小的基數對一個民族的迅速崛起來說有很大優勢。類比清末洋務運動,盡管那是出現了一批能人志士盡管諾大的中國有足夠的勞動力和足夠的資源,然而我們的體制及幾千年形成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尤其清后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和愚民政策,不僅關閉了與世交流的窗口從而導致落伍而且使人民的思想停留在滿足上,要不怎么叫做自給自足的經濟小農經濟呢?試想一下中國清末的四億人口加上大多數的自傲自戀的態度,視外來為蠻夷是先進如幻想,與日本的精簡的人口比較那個更容易達到統一的認識形成統一的力量從而迅猛的發展呢?科學統計中國每年增長的人口就能高出一個國家的總人口,一個國家是怎么生活的呢?要吃要喝要穿吧,要接受教育吧,總而言之要消耗資源吧,如果每個人有沒有較高的節約意識,光每年的浪費可以養活一個國家吧。中國發展有這種不利,日本可沒有,盡管是個島國但人口基數少了,總量比上總人口,平均可不小吧,既然每個人都感覺到比較滿意(注意:是滿意而不是滿足)那么人們會不會積極地建設國家呢,我認為會。
其實誰都能根據資料什么的寫出日本為什么崛起,我們畢竟也中國又能借鑒些什么,嘿嘿,我也會。但是不妨寫寫自己的認識,盡管淺薄但是一種新的東西。就像人人都喝瓊漿玉露,但我喝點二鍋頭不也很好嗎。
大國崛起日本觀后感3
在我的印象里,管理學就是用來管理班級、企業、國家的一門學科。從沒有想過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崛起和發展也離不開管理學。
日本是一個面積只有27外平方公里的小國,但它更是一個經濟排名世界第二的強國。日本的繁榮強大不得不讓人重視管理學的重要性。
1853年的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然而它經過了200多年的閉關鎖國只通過長崎這一通商口岸與外界聯系,最終被美國的佩里用武力打開了大門。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國民并沒有對此深惡痛絕,反而以歡迎的態度迎接佩里的登陸并虛心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他們的這種求學精神讓我吃驚但又覺得合情合理,如果當年的中國也有如此意識又何愁不強大呢。可見日本的崛起不是沒有道理的。
1871年,日本高層組織了一個以巖倉為首的使節團從橫濱出發前往歐克里,沿途考察了12個國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等,為本國的發展提供模版。始聞巖倉使節團,我不禁想到了當年的鄭和下西洋。當年鄭和帶著大量金銀珠寶、絲綢布匹,一路西行。他向沿海諸國宣揚了我們做為天朝上國的繁榮強大,但并沒有借鑒、學習他國的文化和先進技術。中國領先日本遠航,卻沒有他們的遠大意識,反而在“固若金湯”的城墻內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我不由嘆息,繼而又感到一個好的管理理念對一個國家的崛起真是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歷史的見證下,我們知道人才在國家的崛起中至關重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人才,如澀澤龍一、大久保利通等。他們為推動日本的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雖然在任職期間做出過錯誤決策,但他們的貢獻不可忽視。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戰后最初幾年,日本國民要靠各國的資助才能維持溫飽。然而才過20多年,日本就實現了經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攀升。如今日本早已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經濟更是超過了英、法等老牌國家,僅次于美國。我認為日本的騰飛最重要的是靠軟實力的增強。日本作為一個面積僅有27外平方公里的島國,人口不多,軍事防御相對薄弱,但它的科技很發達,很多高科技產品位列世界頂端。日本非常重視教育,僅95%以上男子,90%女子經受教育。
日本的文化經過百年維新大多與其它國家結合,如歌舞伎、浮世繪,但作為日本的代表和服卻保留了下來,成為日本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怏怏大國---中國,旗袍卻只有極少數人穿著。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不是很喜歡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日本擁有發達的科技,一流的人才,國民素質較高、擁有創新精神。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意識相當強烈,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先進。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值得稱道的是對內為人民帶來幸福,對外為世界帶來和平與平安。而管理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二法門。
大國崛起日本觀后感4
《大國崛起》這部紀錄片介紹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這八個在近代世界發展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國家。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和最感興趣的就是和中國一衣帶水,有著密切關系的亞洲強國——日本。
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一個島國,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這本是一個貧窮落后并且封閉的封建小國。但是在兩百年后,日本成為當時世界大國俱樂部里唯一的一個東方國家;他的鐵蹄踐踏了亞洲的許多國家,他的野蠻和兇殘讓世界為之震驚。 從日本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國的迅速發展中探其崛起因素,那我們就不得不感嘆民族精神的強大。
在19世紀中葉,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里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江戶灣口,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打破了幕府政權閉關鎖國的政策。而后上臺的明知天皇開始了日本國內風風火火的明知維新運動。在明治維新的綱領領導下,日本政府組織考察團,赴歐美各強國進行訪問,引進當時強國的最新工業化成果,學習當時世界上最新科技,在國內大力支持開辦工廠比如說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的棄官從商。在這一系列的努力下,日本從一個農業國成了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在教育方面,政府也開始興辦學校,實行教育的普及。那時起,日本也開始漸漸邁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雖然在當時日本的國力大大得到了提升,但是,軍國主義也開始在日本蔓延起來。日本各方面的發展以及憲法的改革,使日本的軍人開始擁兵自重。而且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他們不單單滿足于國內這個狹小的市場,他們需要的是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于是他們效仿德國,信仰用武力來稱霸,來征服。他們不但擊敗了中國,甚至連歐洲強國俄國也被之打敗。之后隨著法西斯的蔓延和二戰大范圍的爆發,日本肆無忌憚的將魔爪伸向了中國,開始了對中國長達8年的全面侵犯。但是在最后美國兩顆原子彈的強力攻擊下,日本最終戰敗,此時的日本國力大受打擊,可是在短短的數十年間,日本人又再次以他們的努力使這個彈丸小國邁進了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
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迅速的飛躍,使日本在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軍國主義的膨脹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所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要以人為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富民強并且還能造福子孫后代。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日本反觀中。,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世界輝煌的文化及科技產品,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們自認為是天朝大國,接受著世界各國的朝拜,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國的眼里,他是個不起眼的鄰居。
可是后來,日本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并且能大力推進改革,轉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當我們的統治者還在紫禁城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屑于西方的高新科技時,甚至我們的慈禧太后還認為火車是會發出巨聲的怪物,竟用馬來拉動火車;而日本則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和人才。當我們的統治者還會用大筆軍費來建設自己豪華的行宮時;日本則在大力發展他們的軍事。當我們的人民沉迷于鴉片,整日無所事事時;日本的人民則在努力的吸取知識…這一系列的行為大概和兩國不同的文化習慣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朝是對自己的定義,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科技水平,我們是強國,雖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學習,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無能軟弱,最后無疾而終。而日本,是個善于學習的民族。過去,看到強大的中國,便向中國學習,以中國為師,后來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便舍棄了中國,轉向西方列強,以西方為師。這種善于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今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所以我們要吸取過去100多年屈辱的經驗。要做到大膽的創新,善于學習,努力進取,尤其是我們這一發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后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發展中還要銘記:要和平的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