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電影觀后感 讓你更加了解錢學森
《錢學森》這部影片用藝術結合史實的手法,生動展現了錢老傳奇的一生。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錢學森電影觀后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篇1
他,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圣人”;他,毅然決然地放棄在美國的金錢、地位和名譽,只為回來建設落后的祖國;他,創造了兩彈一星的不朽神話,令世人震撼,讓中國的崛起;他,一生貢獻巨大,卻拒絕了為自己著寫傳奇、名留千古的機會,視名利如糞土,只求淡泊處世……他,就是為了新中國的科學事業而奮斗終身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早年留學于美國,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專家。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然而,錢學森卻把這一切看得很淡,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錢學森便立即決定要回國去。他說:“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指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就是在錢學森準備回國的時候,美國當局出面阻撓,在美國的仲裁法庭上,錢學森以黃鐘大呂般恢宏的聲音向世界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
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之后,經過國家領導人的外交斡旋,他終于踏上了祖國的熱土。回國后,他顧不上洗去一路的風塵就迅速投身到新中國的科技建設中。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帶著毫無理論基礎科研的工作者,在條件及其艱苦設備極端簡陋的情況下,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當之無愧于“導彈之父”和“航天之父”的稱號,他所開創的事業使當時落后的中國科技突飛猛進,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桿,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了話語權,開創了中國嶄新的局面!
錢學森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他極盡所學,為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即使晚年,他也沒有停頓,仍然在為祖國的科學事業殫精竭力;他的一生,亦是輝煌的一生,“兩彈一星”的成就是他杰出才華的寫照。然而,在有人讓他寫傳記,記下輝煌的一生時,他卻拒絕了,他笑著說:“傳記寫的是過去的事,我不愿考慮過去,只想掌握未來。只要大家認為我曾為中華做過一點事,那便是對我的最高獎賞了!”
在錢學森的心中,國為重,家為輕。他的事跡振奮人心,他的精神永不泯滅,他的品質永垂千古,他使我們感受到,愛國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有著一腔愛國的熱忱,才讓他一路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用思想與修養影響啟迪后來的攀登者。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錢學森的事跡讓我想到悠悠中華五千年來不同領域的無數先行者們——如魯迅,以文字為武器,捍衛民族尊嚴,揭露劣根性,抨擊時弊,俯首甘為孺子牛,;岳飛,舍小家而成大義,精忠而報國;鄧世昌,英勇御敵,為國捐軀,浩氣長存;林則徐,剛直不阿,虎門銷煙,捍衛民族氣節;文天祥,笑談生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錢學森——一顆拳拳愛國心,兩項補白新技術,開啟科技新篇章,成就中國新高度!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錢學森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他深愛著的祖國和人民,他雖然已逝世,但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他的靈魂將長存不朽!他的名字將永遠與中華共存!而他,也將永遠活在人們心里!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樸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篇2
看過《錢學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氣凜然在胸,同時也問自己,如果我是錢,能否像他那樣為了red china放棄在美國優質的生活和研究條件,回來過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國核領域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造出兩彈?尤其是后者,錢學森徒有高級的大腦,但是雙手被中國核背景缺乏的現狀束住,他在面對慘淡現實的時候,應該是何等的無力與無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對聽不懂他講課的中國技術人員,臉上顯出的表情是受到沖擊、是無比失望,不過,他沒有像對外國學生那樣,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講一遍。
對于錢學森的毅然回國和回國后的廢寢忘食,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主義精神,以致走出電影院后,重新面對外面紛雜的世界,看到現代社會上最多的“謀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漢”(梁漱溟語),也生出了無力與無奈,同時思考:現在這個時代還會不會出現如錢學森般擁有高尚情懷和強烈愛國責任感的奉獻者?
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今,人們對國家的責任感漸微,或許只能在面臨重大災害后顯現出來;同時由于不再有“巢傾卵破”“唇亡齒寒”的情況出現,人們對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與國家命運相連。作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們就向這樣的人生目標走下去,如果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向往報效國家或回饋社會,而是看到國家和社會的不足后不思改變或無力改變,反去崇敬外界更加發達的環境和美好的生活,爭先涌出國門,那么我們的國家不僅是用資源為外國培養半成品,而且也將會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我想,每個看過這個片子的年輕人都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抱著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盡管它可以用“每個人好國家就好”來大義化,另外還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融合,哪怕只是一點,但也是對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的一種回報和推動。
想到龍應臺的一句話:“孩子,你是否想過,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為在你之前,有人抗議過、奮斗過、爭取過、犧牲過。”如果我們意識到現在還算美好和安穩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嘔心瀝血甚至捐軀為國,也許我們就能少點自我,多點大我,為這個國家做點不算驚天動地但也能推動改善的事情。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篇3
關于錢學森老先生,我小時候就聽過他的事跡,知道他是為我國的航空航天和導彈事業做出過偉大的貢獻,以及一個人頂五個師的美名。電影中,在一開始,錢學森和夫人蔣英在美國生活。青年的錢學森才能出眾,才高氣傲,很受美國方面的重視和賞識。但是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之后,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先進的技術科研條件,經過艱難的努力,終于回到了祖國。回國后的錢學森為祖國導彈技術的發展鞠躬盡瘁,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和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是忽視了自己的家庭幸福。不可否認電影中有美化人物的因素在,關于錢學森先生當年回國的動機,也一直有人在詬病。但是不管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但是錢老先生為我國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就中國的人物傳記電影來說,想做到完全真實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我們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那份感動和領略到它所要表達的那份精神就好,實在無需去計較太清楚歷史究竟是怎樣的。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的。因為牽扯到很多導彈發射的場面,所以特效做的還是很不錯的。然后就是覺得那幾個外國人演的還不錯。林永健老師的出現,為整個影片增加了一些喜劇色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陳坤,真的覺得他的演技越來越好了。上次看《龍門飛甲》的時候,就有驚艷到。這次演的錢學森的這個角色,感覺很多小細節。他都把握的挺到位的。比如當時的人們都喜歡叉腰這個動作,比如看到大家都聽不懂時的眼神的把握,都挺好的。還有最后放的那個紀錄片,就是在遺體告別會上,蔣英先生抱著錢老哭的那段有感動到我。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篇4
上周四晚上的黨課是音像教學,于是就看了陳坤和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承認電影中的某些片段有點奇怪,突兀,陳坤演的錢學森感覺更像一個政客而不是科學家,而張雨綺演的蔣英也過于藝術家了,少了那種作為一名埋頭研究的科學家的伴侶,陪伴在錢學森身邊幾度沉浮的從容氣度。
電影的開始是對偉大科學家錢學森的去世新聞的報道,以及他人生中艱難的回國歷程的講述。之后畫面就切換到了歌劇院,美麗優雅的蔣英在舞臺上唱著女高音,結束后她走下臺,在人群中談笑著,然后她就看到了錢學森,于是她就穿越人群,急切的朝他走去,有些驚訝,但更多的是快樂,問他:“你怎么回來了?”
錢學森對她說:“跟我走”
蔣英似乎有些不可思議,說:“去哪里,你開什么玩笑,我簽了好多好多的合同。”(這段話說得……感覺好浮夸)
錢學森只是執著的說:“跟我走。”他執起蔣英的手,把她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說:“嫁給我。”
不得不驚嘆于錢學森的執著與直接,或許這種搞物理研究的學者會少了份浪漫,但是無論如何,被表白的女子一定還是會覺得很甜蜜,因為,他是非你莫屬。
后來的蔣英隨錢學森到了美國,在美國的期間她為他生下來兒子錢永剛,女兒錢永真。他們過得很幸福,錢學森彈鋼琴,她站在鋼琴邊唱女高音,琴瑟和弦,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一直覺得在細水長流的夫妻生活之中,這些詞都好美好。
后來錢學森被軟禁監視,被逮捕關押,她都一直不離不棄。寒冷的夜晚,他想心事睡不著,她只是從身后為他披上大衣,輕輕的擁著他,說:“會好起來的。”
之后回國,他們在船上照了張后來廣泛流傳的一家四口的照片,很溫馨的一家四口。海風輕輕拂過面頰,那一刻,很寧靜。
覺得他們那一代人都是生活在戲里一般。蔣英的表弟是金庸,她在德國瑞士學過聲樂,祖譜里隨便一查,便可以拽出幾個名人。而錢家當時在杭州也絕對算是大戶,書香門第,再加上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物理力學和火箭專家這些標簽。不得不說他們的結合真是門當戶對。學理科搞研究的錢學森和學聲樂搞藝術的蔣英,真正是優勢互補,想想生出來的孩子也是很好的,一個男孩,一個女孩,男孩是哥哥,女孩是妹妹。
電影快結束的時候,老年的錢學森對蔣英說,這些年委屈了你,為了我你失去了很多。蔣英只看著他,認真的說,中國可以少了一個歌唱家蔣英,可是卻不能少了科學家錢學森。這么些年他們就是這樣互相扶持,為對方著想的度過。辭世的時候錢學森說青年人不僅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懂得藝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也是因著蔣英的原因吧,讓他感到鼓噪的學術研究中,是不能少了藝術的滋潤的。
看到電影結尾的時候真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錢學森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的畫面一幀幀的滑過屏幕,出國,被軟禁,堅持回國,研究導彈……他的那些重大決定,透露的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擔當,他也可以選擇不回國,而是繼續呆在國外,享受國外優越的生活。當時中國的情況,用片中美國官員的話說,就是一個農耕社會,連最基本的制造業都沒有。可是錢學森的回答是:“in mcountry,if i want,i can grow apple.”在我的國家,種蘋果也可以。電影的后面,錢學森在荒涼的酒泉,周圍黃沙彌漫,他看著自己研制出來的導彈,心里默默的說:“這就是我種出的蘋果。”
真的很感動,除了錢學森和蔣英之間的愛情,相守。還有的是對錢學森的欽佩,我想,正是他的那種信仰,那個年代的信仰,讓他一路披荊斬棘,走了過來。在美國當教授的時候,他面對學生的提問,理都不理,只顧在黑板上擺公式,但在中國面對一臉茫然什么都不懂的同志時,他卻耐心的一遍一遍講解,是的,為了國家,他甚至愿意改變自己的性格。
今天上旅行社的專業課時,老師還說印度的2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人口很大的比重,而且大多數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而且他們受到的教育是國家為你提供了現在的物質基礎,要懂得回報社會,因此他們都有一種信仰。相反,感覺中國的年輕人就缺少了一種信仰。
感動于錢學森的信仰,那是一種義無反顧,只因國家需要我,所以我就回來了,然后傾盡所能,奉獻于國家。
錢學森,這一顆巨星隕落,劃過天際時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