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個手印觀后感_觀看十八個手印有感
《十八個手印》是一段鳳陽人民刻骨銘心的歷史,更是華夏民族刻骨銘心的記憶。它是鳳陽人民的艱辛史,是華夏民族的血淚史,更是祖國同胞的探索史,奮斗史。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十八個手印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十八個手印觀后感1
小崗村,這個譽為“中國改造第一村”的小村莊曾經以它獨具的創造力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開創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幾億農民因之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問題,從此中國農村的面貌煥然i,然而,在“大包干”二十年后的今天,它何以裹足不前呢?
《十八個手印》對我而言是一次很有價值的灌輸,生在90后的我,物質的優越讓我對待過去的事情認識淺薄,只是偶爾聽爺爺說以前貧窮的實例,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那過去的破敗和窮困的畫面在我面前出現時,我頭腦發麻,但我很感謝老一輩們,如果沒有他們的吃螃蟹精神,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在影片中,我看到新上任的縣委書記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他的擔當精神讓我佩服。
回想著電影情節,干旱許久的安徽鳳陽,特大的干旱,造成了糧食短缺,落后的大包干嚴重束縛了農民的積極性,許多鳳陽人帶著孩子去要飯,那個鳳陽花鼓也成了乞討的工具。那些孩子的哭泣聲,那些凄涼的聲音,此刻是農民的悲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對!是文革以來的錯誤路線,讓這些悲劇發生,這時,我看看身邊的同學表情是那么的嚴肅,對啊,小崗村的荒漠,農民的懶散,讓我們怎么能給出輕松的微笑。
這是一個組織方式的落后,沒有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狀況,盲目追求“高、大、快”。
說實話,看《十八個手印》的過程一直很壓抑,看完后感覺有點慶幸,那些荒涼的土地、那些低矮的房屋,那些穿著破衣襤褸的乞討人民,還有陳書記端著自己尿血的痰盂到公共廁所倒尿的場景。真是一種精神折磨!這時我在問自己,你有他們你有的勇氣和精神嗎?還有那些男人、女人們,為了最底線的生存一家不認一家的爭吵著,多么寒心啊,而現在有多少夫妻無緣無故的吵架,不用解釋,是現在太安樂了,作的!看著媽媽帶著女兒乞討,因為慢了點兒,一耳光上去了,而現在的我們呢?有的孩子父母百般疼愛,怎么可能會打她!這些都又作何解釋!
《十八個手印》讓我明白,只有珍惜歷史,才能更好的珍惜現在,少作點!有句話說的好:一個不懂苦難的民族是一個走不遠的民族!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這樣,我們是幸運的,沒有經歷那些艱苦的歲月,現在很感謝那些老一輩的努力!,現在只想說一句話:謝謝了,那按十八個手印的長輩們!
十八個手印觀后感2
《十八個手印》是一段鳳陽人民刻骨銘心的歷史,更是華夏民族刻骨銘心的記憶。它是鳳陽人民的艱辛史,是華夏民族的血淚史,更是祖國同胞的探索史,奮斗史。
那是一個大地龜裂,土地荒蕪,苗不見壟的歲月;那是一個人民流離,飽經風霜,饑不可堪的年代。今天來回味這段傷痛的歷史,雖然早已時過境遷,但回味之中,如身臨其境,置身其中,讓我在不知不覺的回味之中不禁眼角濕潤,心情沉重,感觸良多。
在《十八個手印》的放映里,凄凄慘慘的情景讓人心生傷感。看到飽經風霜的鳳陽人民背井離鄉,奔波流離的乞討生活,一種沉重而凄涼的感覺從心靈深處漸漸泛起;看到鳳陽小崗村人民僅僅為了能夠填飽肚,不惜犧牲生命,“以身試法”,按下十八個手印,簽下生死之約的無奈之舉,一種心酸之感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一個風雨如磐的歲月給了那個年代千千萬萬的人民太多的苦難,太多的傷痛。一段凄風苦雨的日子給了那個時代千千萬萬人民太多的摧殘,太多的折磨。
在《十八個手印》的鏡頭里,胸懷人民的縣委書記讓人心生敬佩。()看到縣委書記陳開元面對風雨飄搖、人心渙散、阻力重重、怨聲載道的嚴峻現實,面對土地荒蕪,村舍殘破,饑殍遍野的荒涼與凄慘,他雙眼濕潤,哽咽在喉,仰望茫茫蒼穹,問蒼天何時開恩?他憑著一顆胸懷蒼生,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的強烈的責任心,不顧艱難險阻,不顧病魔纏繞,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農村,走訪調查,苦苦探尋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有效途徑,為鳳陽人民謀福祉的情景,讓人不由心生欽佩和崇拜。陳開元心懷民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為世人當政之楷模,更當作為華夏同胞精神領袖。
在厚重的黑夜里,新中國漫步蹣跚,前進的道路是“農業學大寨”,還是“包產到戶”?什么樣的道路才是中國的出路?只有在實踐之中去嘗試,檢驗和探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鄧小平如是說。無論什么樣的道路只要能讓華夏民族實現共同富裕,繁榮富強,安居樂業的道路就是中國前進的道路,就是中國該選的道路。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面對紛繁復雜的政治環境,面對饑荒遍地的殘酷現實,面對土地荒蕪的凄慘景象,小崗村的農村人民在饑不可堪的日子里大膽嘗試,小崗村的十八戶農民,尋求解決溫飽的途徑,不惜違背原則,冒著坐牢的巨大風險按下十八個手印,簽下生死之約。最終小崗村在生產隊自主分配下走上包產到戶的道路,結束了連年貧窮,忍饑挨餓的窘境,最終成為農村改革的始作俑者。中國‘改革第一村’由此誕生,點燃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星星之火。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的冒險嘗試,為華夏民族在黑夜之中尋找到一條繁榮富強之路,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土地改革,為改革開放吹響號角,為祖國富強奏響前曲。
盡管歷史已經遠去,餓殍遍野的陰影已慢慢淡去,但這是一段沉重的歷史,也是一段難忘的歷史,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不應該遺忘歷史,更不應該拋棄歷史,更應該在歷史之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回味歷史,銘記歷史,居安思危,才能讓生活在燈紅酒綠中的年輕人懂得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讓能讓今天的人民為他們的浪費感到可恥,才能讓祖國在苦難來臨之時,有備無患,免受痛苦;回味歷史,銘記歷史,居安思危,才能讓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更加懂得在艱苦的道路上刻苦奮斗,積極向上,而不是在春風沐浴的日子里消磨,頹廢。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回味歷史,銘記歷史,居安思危,刻苦奮斗,華夏民族才更有希望,祖國人民才更加富強,祖國的明天才更加燦爛。
十八個手印觀后感3
觀看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獻禮影片《十八個手印》,回首30年前改革起步階段的艱辛探索,分外感受到當年農村改革首破禁區,開拓新境的可貴。影片《十八個手印》就是30年前壯舉生動的藝術闡釋。
一首膾炙人口的“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鳳陽花鼓,把人們帶到了1978年。安徽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鳳陽縣在極左路線的把持之下,民生凋敝,人民外出逃荒、流離失所。人到中年的縣委書記陳開元可以說受命于危難之際,他在深入農村的基礎上,發現了鳳陽小崗村“分田包干責任制”可以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陳開元出于一位共產黨人的高度責任心,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頂住各方面壓力,不顧身體有病,暗地鼓勵小崗村農民的變革。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小崗村生產隊長嚴家昌帶領本村十八位鄉民,冒著“坐牢”的危險,立誓言按紅十八個手印,秘密實行“大包干”,吹響了中國農業改革的號角。鳳陽縣群眾紛紛效仿,為此陳開元承擔政治責任被調離崗位。但是,農村改革的春風卻很快吹遍江淮大地和全國,江淮兒女成為新時期改革事業的先頭兵。
影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以藝術加工,影片突出了“大包干”這一新生事物所遭遇到的壓制和反復。馬湖公社書記詹良才因為“包產到組”而受到批判;小崗村開始因為將生產隊分成四組或八組還遮遮掩掩,為了分配問題,還打成一團。就是這種小的變革,還受到縣革委會高主任的壓制。這期間還有諸如“張浩事件”、“縣委文件風波”等反復,所以,小崗村十八位鄉民的按紅十八個手印行為無疑是在當時是把天捅了個大窟窿。縣委書記陳開元是位飽經滄桑、正直精干的好干部,他只能以“尊重生產隊的經營自主權”為名暗地支持群眾的自發改革。他的這種摸棱兩可的態度顯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領導藝術,同時又經常流露出一絲無奈和悲哀。梨園公社書記張良才開始對于縣革委會高主任的極左路線也是消極抵抗,可是由于當時的政治形勢下,他也缺乏支持小崗村的勇氣,后來在陳開元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才有所改觀。當陳開元為了支持小崗村群眾的大包干時,竟然立下字據,要一人承擔該事的政治責任。他竟然喊出:“陳書記!好書記!不能啊!”這是發自肺腑的同志之言。后來,隨著中央1號文件的出臺,小崗村村民當年偷偷摸摸、擔驚受怕做的一件小事,在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就征服了全國農村,八億農民群起仿效,我國的糧食很快由“短缺”變成了“剩余”。江淮兒女在農業方面的改革創舉,邁出了中國新時期經濟改革乃至社會改革的第一步。現在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真可以用“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來形容。沐浴在改革春風的青少年,怎么能夠體會到當時變革的艱辛。
值得稱贊的是,影片對于各種素材處理得當,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加以藝術虛構,故事情節娓娓道來、從容不迫而不生硬失真,人物表演自然生動而又不是絕對的生活原生態,同時一些空鏡頭、寓意鏡頭的使用,賦予了整部影片歷史正劇的藝術品格。這些藝術特色的運用與影片的主題合而為一、水乳交融,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
十八個手印觀后感4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978年,陳開元就任安徽鳳陽縣縣委書記。時值春耕,陳開元不顧個人安危以及各種方針的壓力,帶領基層干部,在小崗村開創了分組作業的試點。經營自主權回到基層生產隊手中,十八戶農民冒著可能坐牢的危險在大包干協議上按下了手印。小崗村在生產隊自主分配得方針下,走上包產到戶的道路,結束了連年貧窮的窘境,證實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及主人公陳開元敏感的政治嗅覺,最終成為農村改革的開路先鋒。中國“改革第一村”由此誕生。
從中間小崗村的分配矛盾中我看到了為什么要改革,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吃不飽,在老嚴爺那個時代出現旱情時,還有餓死自己的孩子現象出現,充分證明了生產力低下與生產分配的矛盾,“在集體所有制”下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低下,糧食產量上不去,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所以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人們必須進行生產關系的改革,影片中突出了實踐檢驗了“分田包干責任制”是正確的,激發小崗村村民的勞動積極性,甚至出現了幫助鄰里看莊家的好心,這在集體制里是不可能看到的,總之,人們為了生存,出現生存問題,肯定會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社會要發展,人們的基本生活要保障,就必須要改革。
改革首先由農村突破,根本動力來自農村。中國經濟來源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當時的社會主體是農民,農民安定了,才能談發展,民主政體的實施需要經濟支持,社會穩定。小崗村在集體所有制下生產,從生產到分配,矛盾層出不窮,吃飯要解決,生存了,才能談社會發展,所以說農村既是多種矛盾的集中焦點,又是計劃經濟體制中的一個最薄弱的環節,這也是改革首先從農村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村民要擺脫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與這種生產經營和分配方式直接聯系的平均主義,解放自己的勞動積極性。改革從農村突破,歸根到底是按照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群眾意愿,不斷地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前進中的基本矛盾。鄧小平說:我們的改革和開放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把農村改革經驗運用到城市,進行了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
生產力包含幾個基本要素: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越來越豐富,可以實現機動作業,勞動對象也越來越寬泛,包含各個領域,勞動對象本身素質技術愈發成熟。綜合國情,農村應實行農業生產承包圈地制,實現個體整面積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加強鄉村中小型企業以及個體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決人口集中城市化,還有城市應解決高級勞動精英化,減少不勞而獲的現象,繼續堅持向內地改革開放,加快城市的鏈接,縮短城市消費水平差,繼續加強人口素質教育。改革,還是要遵循實事求是,用實踐來檢驗,大膽的邁步才會有真理的產生!
十八個手印觀后感5
影片開場,就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伴隨著雷雨的天氣,整個場面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同時,也昭示這這部影片所反映出來的當時的社會現實是一種悲涼的氛圍。1959—1961年三年的自然災害,小崗村餓死了67人,絕了6戶人家,1978年鳳陽遭受特大旱災,饑餓的陰影再次籠罩在小崗人頭上……
新上任的縣委書記陳開元一進鳳陽碼頭就看到很多人準備逃荒,但是卻遭到衛兵的強行阻攔,在貨船剛靠岸時,這些人就蜂擁到碼頭,沖破衛兵的阻攔,出外逃荒,這也同時說明鳳陽的窮困、荒涼。影片中高主任是典型的充分貫徹實施中央工作和思想的人,強烈反對陳書記和村民“分組作業,聯產計酬”的方法,要求堅決實施中央的“農業學大寨”政策。公社化降低了一些人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始終沒有提高,也激化了一些人之間的矛盾,這種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反而民生凋敝,人們必須要外出逃荒才能謀生,村民流離失所,而鳳陽花鼓也淪落成村民外出討飯的工具,影片中那一幕幕:荒涼的土地、低矮的土屋以及衣衫襤褸外出討飯的村民,看到這些,你還能說中央的政策是絕對正確的嗎?是值得我們徹底貫徹實施的嗎?
縣革委會高主任堅決反對村民們分田單干,是上級政策的徹底貫徹實施者;而張亮明雖然不反對村民的做法,但他性格過于懦弱,稍有風吹草動,就開始動搖,但是,我認為這或許并不是他的本性,他之所以會有這種做事習慣,還是因為他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批斗過,甚至被逼的差點上吊自殺,看看那個時期有多少人被迫害致死,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做事有些畏頭畏尾了;陳開元書記是一個飽經滄桑、正直的好干部,雖然一直受到高主任的壓制,但他一直在暗中支持小崗村村民的改革,始終在和高主任進行周旋,幫助小崗村營造一個比較安全穩定的改革環境,是一個真正的盡職盡責的好書記。
影片中嚴老爺的自殺是對黨的政策的不滿,是對當時政治制度的無聲抗議,體現出當時的人民對黨的領導的不滿,因為它不能讓人吃飽飯,又不許別人實施可以吃飽飯的方法。劇中一段鳳陽花鼓貫穿整部影片,“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這段話本是說朱元璋當皇帝后,想發展自己家鄉,逼迫江南富商來此定居,但沒有考慮鳳陽的實際情況,卻使鳳陽由一個“糧食縣”變成“討飯縣”的歷史事實。但我覺得這段花鼓詞實際上也是暗射當時的社會現實,在政策制定上沒有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犯了思想和路線上的錯誤,應該履行鄧小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
最后,小崗村的村民因為分糧不均引發矛盾,于是在小崗隊隊長嚴家昌的帶領下,十八個人冒著坐牢的風險,按下了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手印,陳開元書記也因為這件事被調走,在臨走前卻承擔下這件事的所有責任,但小崗村的成功證明,他們是對的!
小崗村的18位村民勇敢的走出改革的第一步,引發了全國人民的效仿,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