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德觀后感1000字
影片《張思德》以1944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斗爭為背景,講述一個普通小戰士和領袖之間的故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張思德觀后感1000字,供大家參閱!
張思德觀后感1000字篇1
昨天,我懷著一種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張思德》,影片中有一名八路軍戰士叫張思德,是毛澤東身邊的一名警衛戰士,也就是這名普通的戰士用他樸實無華,卻又重如泰山的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走完了他短暫的革命生涯。生前,他當過勤務員、通信員、警衛員,搞過生產、燒過木炭。作為共產黨的一員,黨叫干啥就干啥,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奉獻。最后在執行燒炭任務中,因炭窯突然崩塌,為救戰友的生命而不幸犧牲。
看完影片后,我感觸頗深,為能成為英雄的部隊中的一員而自豪。作為老前輩,他影響著每一代軍人,作為千千萬萬無名英雄的代表,他影響著億萬華夏兒女。這部影片的主旋律,樹立我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筑牢思想防線,強化精神支柱,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范——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同時也激勵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六十年如彈指一揮間,但“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光芒四射的大字卻愈發顯示出永恒的魅力,六十年前,毛澤東同志就是為這普普通通的一名戰士的犧牲,不僅親自參加了追悼會,還在會上發表了驚世宏論《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是啊,一個普通的士兵,竟能引起一代偉人如此看待,他能給我們一個怎樣的啟示呢?的確,張思德同志確是如毛澤東同志贊揚的那樣“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的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中,有一次他為送毛澤東同志親自寫的一封重要信件,在敵人嚴密的監視下,為躲避敵人追捕,跳入一個臭氣熏天的水溝,一待就是半天,直到敵人撤走。他這種毅力是多么的強大,也是他有一顆堅定不移為人民利益著想的熱心和為革命解放事業奉獻一切的精神動力,驅趕走了一切艱難困苦。他只走過了29個春秋,永遠的離我們而去了,但他那種堅毅的革命意志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在人們思想上產生了共鳴,在新社會里產生了許多如張思德同志那樣處處為別人著想時刻考慮著別人的疾苦,熱情關心戰友的成長進步,把自己的分分秒秒都獻給革命事業的英雄,如雷鋒,情愿作無名的螺絲釘,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崗位上,用真實的行動干出平凡而偉大的業績來;蘇寧,這個為現代化國防建設而獻身的軍人,在短暫的人生中先后五次冒著生命危險救回戰友的生命,這是多么偉大的精神啊!
是的,命運對他們是不公的,但是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顯示出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這新國度里如一盞光芒萬丈的燈塔,激勵著億萬軍民流血奮戰,前仆后繼,使當家作主的億萬勞動民眾為建設美好的家園而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張思德,你沒有離我們而去,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張思德觀后感1000字篇2
今年是張思德同志犧牲60周年,也是毛澤東同志發表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60周年。影片《張思德》以1944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斗爭為背景,講述一個普通小戰士和領袖之間的故事。表達出來的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樸實、謙和、善良,是一種自我犧牲和自我奉獻精神。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樸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為著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張思德的一生平凡而偉大。他對于革命工作的熱忱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都在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平凡工作或勞動中得以體現。他勤勞的身影、親切的面容留在了革命時期延安的每個角落。洛杉磯保育院的兒童與張思德親同父子般的親情;張思德與內衛班的戰友之間深厚的革命友情都細膩感人地傳達了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觸人心弦的真實情感。
張思德,是一個擁有美麗靈魂的好人,一個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人,為人民燒炭而又無怨無悔的好人。張思德,有著“悶葫蘆”般無私無畏的品格。在個性張揚、主張功成名就的社會里,能做到“雁過不留聲”“人過不留名”似乎是很不可能的,想到某位領導為了升職不惜大造輿論的丑惡嘴臉,想起在榮譽面前不惜一切手段而喪失尊嚴的靈魂,這一切看起來是多么的富有滑稽性。而在人們早已近于忽視什么是“好人”的思維里,這說起來上的確尚有很大難度,似乎也沒有說服力,就連在張思德的年代,他的好并沒有給他帶來職位上的升遷,然而,這個“悶葫蘆”就是認定自己“多做事少說話”的準則,無所求,無所謂,我想也許這就是其人格價值的真正所在:憨厚,絲毫沒有受功利主義價值觀念左右自己前進的生活!而這一切在今天看來又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在功力盛行的年代,“好人”存在的價值顯得很蒼白,然而張思德那回眸時陽光大男孩般的笑容卻讓多少人為之深深感動!也許作為一個好人不需要做什么過多的說明,它就在那里超脫般的存在著,僅僅因為它博大的胸襟,還有一些是世俗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的、綻放著光芒的人格魅力。
張思德同志以年僅29歲的生命軌跡,實踐了自己光輝的誓言:“為革命,為人民,要敢于獻出自己的一切!”他所做的事雖然平凡、細小,但卻使人強烈地感到他的忠貞和火一樣的赤誠。他短暫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有思想,有道德,他是一個平凡、偉大、高尚的人,他的一生體現了為人民服務這個核心。
我應向他學習,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并落實在工作中。要學習張思德,就是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默默奉獻自己的最大能力。要學習張思德同志做人:樸實、忠厚、待人誠懇,團結同志;做事:認真負責,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為人民服務精神,特別是在和平環境,每個黨員要做人民的公仆,不圖名利,把榮譽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
張思德觀后感1000字篇3
為配合當前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提高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 8月2日建科院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觀看了電影《張思德》,看后感受頗深。
,張思德出生于貧農之家。1933年參加紅軍。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紅軍長征中曾三過草地,到達陜北后,調至軍委警衛營通訊班任班長,在工作中,一絲不茍,吃苦耐勞,任務均準確無誤地完成。1940年夏,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為中央機關冬季采暖作準備工作。經三個月苦戰,經過數道繁重的工序,終于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他響應毛澤東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隨警衛營來到南泥灣開荒。張思德不僅要帶領全班戰士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還要擔負起通訊工作,白天勞動,夜里長距離送信,積極完成了通訊任務。1943年初夏,張思德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戰士。1944年,組織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張思德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舉行了“追悼張思德同志大會”。毛澤東主席參加了張思德同志的追悼大會。在這個追悼大會上,毛澤東主席做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給予張思德同志很高的評價。
電影《張思德》通過張思德同志在工作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向我們展示了他平凡人生的不平凡事跡,充分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動人畫面。對領袖,他無限忠誠。毛主席在延安外出時乘坐的汽車在車尾有專供警衛員站立的踏板,這個位置通常都是張思德的。一次為了換壞的輪胎張思德跑了很長的路,一臉塵土,毛主席很過意不去,拍著他的肩膀,讓他到車里擠一擠,張思德卻笑笑不說話,依舊站在那里。因為他深知,做好主席的警衛員,就是對革命的最大貢獻。對孤兒,他非常關愛。他的無私的愛和憨厚的笑,終于使得受到驚嚇不愿說話的福利院的孤兒開口動情地叫他爸爸。對戰友,他關心體貼。在去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峽峪村燒炭時,對于鬧情緒消極怠工的戰友小白,他從不另眼相待,而是用他的憨厚和生活上的照顧感動了小白,從此小白努力工作。對工作,他認真負責。抗戰期間的延安,冬天要靠燒炭來取暖。張思德所在的中央警衛團,一到夏秋季就要燒木炭以備過冬。這個活又苦又累,張思德干了多次卻毫無怨言,他帶著一種自豪的精神接受任務,并干得非常出色。
張思德同志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了平凡的事情,成就了不平凡的業績。張思德這種“為人民服務”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激勵了幾代人。在新的歷史時期,宣傳和發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我要發揚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無私奉獻,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永遠學習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張思德觀后感1000字篇4
“我們這一代人對張思德的熟悉來自兒時的記憶我對張思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他的英雄事跡可是說不清在生活中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接下電影《張思德》拍攝任務的初期導演尹力因此而苦惱也是我觀看電影的驅動力之一。在觀看完電影之后有關張思德的一切在我心中可以用5個字來概括:為人民服務。
抗日戰爭后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樸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為著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1944年他帶領一班人到安塞縣燒木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說我們的隊伍里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毛主席的這篇講演發表時以《為人民服務》為題這篇文章也成為共產黨人行為準則和毛澤東思想的具體體現在60年后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和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為語文教師我更關注電影是如何表現“為人民服務”這個主題的。在這部電影中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毛主席就在前方即興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而這種革命的感情的傳達既不是借助洶涌澎湃的交響樂來烘托主題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題材的影視作品那樣通過反復出現的寶塔山和延河水這樣的“革命符號”來強加給觀眾相反電影《張思德》是樸素而寫實的影片通過道具、布景讓觀眾感受到大量的革命歲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氣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膠片拍攝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電影在兩場戲中也運用了色彩一場戲是說周給毛主席一把紅棗另一場是“啞巴”為犧牲的張思德獻上一把紅棗那把紅棗的紅色十分突出在這里顏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任何一種藝術必須要把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感染力。
當然這部電影帶給一個從教20xx年的教師的絕不止這些。黨的十六大報告表述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謂“教育為人民服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培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教育要為這一偉大理想服務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堅定、艱苦奮斗、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人才。第二讓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前進方向。要努力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積極發展高中教育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設學習型社區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教育需求。第三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