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九一八博物館有感3篇
觀九一八博物館有感1
五月的沈陽,春暖花開的季節。在這美好的日子里,我們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慶“五一”迎“五四”參觀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春游活動。
5月1日中午,參觀人員早早吃過午飯,乘坐大面包和指揮車組成的車隊,由沈陽東站出發,一路穿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越過車水馬龍的街道,于下午一點抵達沈陽市望花南街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一下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殘歷碑”,用花崗巖筑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臺歷,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隨后,我們走進高大宏偉的展廳,通過解說員的講解,我們邊走邊聽邊看,整個展廳共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與東北淪陷;第三部分:日本在東北的血腥統治;第四部分:東北軍民的抗日斗爭;第五部分:日本擴大侵略與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高漲;第六步:全國抗戰爆發與日本侵略者的最終下場;第七部分:中日兩國人民以史為鑒祈盼和平。整個展廳主要以照片和實物為主。
通過兩個多小時的參觀,使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思想受到了洗禮,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窮了就要被人欺負;國防弱了就要挨打。所以,我們要牢記這段歷史,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學習,加倍工作,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觀九一八博物館有感2
20xx年10月24日在團委的組織下,我來到了“九一八紀念館”, 使我這個沒有機會去親身經歷這些事變的幸運兒,有機會去親眼目睹革命先烈的不屈與侵略者的猙獰面孔。那些革命烈士,為了革命,不怕嚴刑拷打,不怕槍林彈雨,為了全國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舉動令我折服,也使我作為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
步入紀念館,高大的“殘歷碑”映入眼簾。用花崗巖筑成的“殘歷碑”是一本翻開的臺歷,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那日深夜,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借口突然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和沈陽城,從此開始了瘋狂侵華戰爭。東三省上百萬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個多月里全部淪喪,億萬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威脅。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波瀾壯闊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整個紀念館的設計,別有一番意義:從東北的淪陷到日本禽獸對中國人的屠殺和細菌試驗,整個展道呈下坡設計,越走越陰暗;然后從東北抗聯抗日,直至日本戰犯被審判,展道呈上坡設計,越走越明亮。在館內,我們見到了許多珍貴的圖片資料及文物,還有一些場景的重現。一張張讓人觸目驚心的圖片及一幕幕重現場景穿越時光隧道追溯歷史,讓人深思。印象中最震憾的是從撫順萬人坑運過來的一片二三十米見方的萬人坑土壤,里面有幾十具尸骨,其中有兩具頭骨被小日本的槍支打的槍眼歷歷在目,隱隱感覺到當時屠殺現場的悲壯和凄慘。還有一對尸骨,是一男一女緊緊相依,被日本鬼子殘忍地活埋了,他們身上帶的手銬腳繚雖然已經銹跡斑斑,但到現在,仍然帶在他們身上,向后人訴說日本人的慘無人道。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雖然共產黨的武器沒有日本先進,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過共產黨員曾說過一句話“竹簽是用竹子做的,但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楊靖宇、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憑著這種意志、氣魄,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歷史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結尾,是關于原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展示。在原撫順戰犯管理所,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中國人民將戰爭魔鬼改造成人。1956年6月21日,我國政府釋放第一批335名戰俘,悔恨的淚水顯示了人性的復歸。
“那是為了將來,只有種下諒解、寬容的種子,人們才能好好相處。”這是一座由日本1450名戰爭遺孤自發捐建的銅質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寫著“感謝中國生父母碑”,雕塑中一對中國農民夫婦,領著一個日本男孩,母親慈愛地俯視著孩子,孩子依戀地仰望著母親。這是一幅流淌著中日兩國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實寫照———戰爭中的日本遺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國農民的照料,后來大都成為兩國友好的使者。
走出展廳,抬頭仰望“九·一八歷史紀念館”感想頗深,內心的憤怒已經不能在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緒,已經難以控制,想著日本鬼子當年對中國人民的種種暴行,東北三省3000萬同胞身陷水深火熱之中,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淪喪在日軍的鐵蹄之下。想起如今部分日本人回避這段侵華歷史,大家的心情沉重無比。在憤慨中,我們更加懷念先烈們,一個個先烈的名字涌上心頭,我們感激那些奮起反抗的人,我們紀念那些為國捐軀的人,在這張序列中,每一個人的名字都不僅僅代表他自己,每一個的名字后面都立著很多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代表著中國億萬兒女。感動,二字在一次的在心中回蕩,我相信只要我們中國人團結,便能夠戰勝一切,贏得世界的尊重。
九·一八不僅僅是國恥日,對于我們更應該是一個奮進的日子,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差距,學習他人的長處,努力發展自己,只有自己的實力強大了,祖國的實力強大了,我們才能保證不讓我們的祖國再次遭受到像80年前的那場災難一樣的磨難,我們中國人才能揚眉吐氣。
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80年了,但那段血的歷史不容忘卻。九·一八事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們紀念那場事變,就是要不忘國恥,奮發圖強,堅定意志,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決不讓悲劇重演。
觀九一八博物館有感3
記得上次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時候還在上小學,記憶里只剩下紀念館是大大的石雕日歷,及里面的已進不清面容的蠟像。 20xx年5月18日(中雨)隨著學生團日活動的開展, 我與學生一同走進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一同學習歷史,走進了那段中國的屈辱與抗爭史。(其實風雨交加也不能阻止當代90后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贊!)
現在的九一八紀念館已經在石雕日歷的后面了,很宏偉,其的設計別有一番意義:從九一八事變的第一槍,到東北的淪陷,再到日本禽獸對中國人的屠殺和細菌試驗,整個展道呈下坡設計,越走越陰暗;然后從東北抗聯抗日,直至日本戰犯被審判,展道呈上坡設計,越走越明亮。在館內,我們見到了許多珍貴的圖片資料及文物,還有一些場景的重現。一張張讓人觸目驚心的圖片及一幕幕重現場景穿越時光隧道追溯歷史,讓人深思。
給我印象很深的有高科技仿制的沈陽城墻,巨大的城墻上兩道裂縫十分醒目,象征著當時的中國大地已經動蕩撕裂,面臨像墻體一樣“倒塌”的危險。城門中的“老虎凳”也是給中國百姓用的刑拘,向我們展示著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城墻下是一組名為“流亡恨”的雕塑,雕塑中的老人、青年,用他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默默地講訴著流亡的凄慘和對當時社會的怨恨!
接下來比較震憾的是從撫順萬人坑運過來的一片二三十米見方的萬人坑土壤,里面有幾十具尸骨,運用高科技手法,描繪出當時的情景,抓捕、監禁、酷刑,建立山寨、斷絕聯系,為了維護其野蠻的統治,日本帝國主義建立了一整套軍警憲特機構,制造出一起又一起血案,白色恐怖籠罩了這片黑土地。經濟搜刮、奴化教育,甚至是赤裸裸的屠殺———1932年9月16日,日偽以“通匪”罪名,對撫順平頂山村400多戶、3000多居民進行大屠殺!累累尸骨作證,劊子手的罪行罄竹難書。其中有兩具頭骨被小日本的槍支打的槍眼歷歷在目,隱隱感覺到當時屠殺現場的悲壯和凄慘。還有一對尸骨,是一個女子緊緊抱著她的孩子,被日本鬼子殘忍地活埋了,他們身上帶的手銬腳繚、懷表雖然已經銹跡斑斑,但到現在,仍然帶在他們身上,向我們訴說日本帝國主義的慘無人道……
再往前走,我們看到的是革命同志的鮮血喚起的不是消沉而是越發堅定的斗爭。“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白樺林海里,莽莽雪原中,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戰士們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馬占山、,這些英雄而傳奇的名字,代表了用鮮血寫成的中國抗戰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
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結尾,是關于原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展示。在原撫順戰犯管理所,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中國人民將戰爭魔鬼改造成人,還看到了溥儀曾穿過的囚服。只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才能組織囚犯參觀東北制藥廠、游西湖探風。我也深深為中國共產黨的仁慈所折服!
給我最深印象的是一座由日本1450名戰爭遺孤自發捐建的銅質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寫著“感謝中國養父母碑”, 雕塑中一對中國農民夫婦,領著一個日本男孩,母親慈愛地俯視著孩子,孩子依戀地仰望著母親。這是一幅流淌著中日兩國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實寫照———戰爭中的日本遺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國農民的照料,后來大都成為兩國友好的使者;貒笞园l贈送了這塑雕像。
走出展廳,抬頭仰望“九一八歷史紀念館”感想頗深,雨還在下,天還在陰。我為生在和平年代感到幸福,為能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感到驕傲。中國選擇共產黨領導是歷史的需要,是時代的召喚。
災難和恥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從災難和恥辱中獲取教訓。我們絕不能忘記當年國土淪陷的慘痛歷史,絕不能忘記國家落后分裂和對侵略者妥協退讓的沉痛教訓。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79年了,但那段血的歷史不容忘卻。九一八事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們紀念那場事變,就是要不忘國恥,奮發圖強,堅定意志,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警惕日本帝國主義思想再次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