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代影評3篇
小時代影評1
暑假,隨著郭敬明的兩部《小時代》的上映,給整個電影圈帶來了不小的震動。不易于一個重磅炸彈的投入。對于這個外行導演作品的各種聲音從四面八方涌來。其中一方面是來自粉絲的死命推薦和褒獎,一方面是來自電影圈中眾多知名影評人的大力批評。甚至還引起了兩場較大的“戰爭”。又激起了人們對于腦殘粉的厭惡。
對于這里提到的“戰爭”,我想關注那個時間電影類新聞的人都應該知道,這里我就不多加贅述了。但是為什么這樣的一部影片會引起如此大的浪?一方面是一個完全外行的導演拿到高票房,一方面是電影的引來了眾多著名影評人的批評。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影片,為什么罵聲不斷的同時還能收獲到高票房(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前些時候的《富春山居圖》年初的《快樂到家》)都是這樣的。
而這樣的案例更不是只有中國才有的。當全球的改編電影一次次的引起觀影熱潮,形成死忠粉。這意味著這絕非曇花一現,是所有人都能借鑒的模式。即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模式。最先的案例應該是《哈利波特》系列,全球都為之震動。也帶起了演員、周邊產品、甚至還有主題公園。接著的《暮光之城》系列就更像是《小時代》的國外版本。雖然在專業人員的眼里一文不值,但是在全球范圍內刮起了一陣吸血鬼風。不但讓頂峰娛樂大賺一筆,公司的業務上了一個臺階。更是讓吸血鬼這個題材更火了一把,《真愛如血》又被翻出來看,《吸血鬼日記》應運而生。由此產生的這種新的電影類型叫做粉絲電影。顧名思義主要的受眾就是粉絲,而這些電影也并不是為了藝術而是商業,更像是營銷,為固定的受眾群做他們喜愛的東西,不管這些東西是什么?也不管有沒有達到一個電影應該起到的作用和責任。只求博得固定人群的喜愛和腰包就可以了。
小時代影評2
《小時代》是一朵“奇葩”
記者:《小時代》哪一點最讓你失望?
周黎明:我寫影評已經十多年了,但是用這樣激烈的方式來評價一部電影,沒有超過3次。我看過7000多部影片,這是第一次看到一部影片可以這樣赤裸裸地拜金,當然這對于它的票房來講,是刀槍不入絲毫無損的。我還看到一個趨勢,就是很多人捧著這部影片,就覺得這是中國一部劃時代的電影。如果說你是片方,這樣講話沒有問題,但如果你是一個影評人或是第三方的人,這樣講話對于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很不好。中國電影工業是需要有賺很多錢的電影,這我都很支持,也不是說一定非得拍一些小眾題材的東西,小眾題材的藝術片應該拍,但故事好的商業片也應該有,跟那些比我老的“老東西“比起來,我其實是很開明的。他們覺得純商業的電影壓根不應該存在,我是覺得應該存在。
但不管是中國,還是好萊塢的純商業電影,它最基本的價值觀是正確的,我看過這么多美國電影,它絕對不會傾向于拜金主義。它會有炫富的東西,但最終會用鏡頭語言告訴觀眾,拜金主義不可行,像《小時代》這樣暗示拜金的,絕對不敢。從這個角度來講,《小時代》是一朵“奇葩”。
當年捧瓊瑤的人現在都不好意思承認
記者:你如何看待現在郭敬明粉絲們的想法和觀點?他們會在成熟后為曾經的年少無知而后悔嗎?
周黎明:我覺得是很正常的,前兩天我還看到,有人認為“六零”、“七零”后的人不會有這種現象,只有“八零”、“九零”后的才有,這個話我不同意。就像《小時代》制片人安曉芳說的一樣,一部電影是不會“亡國亡奴”的,即便青少年來捧這部影片,其實也沒有什么大不了。我們那個年代也會去捧瓊瑤,但是過幾年以后,等到了25、30歲以后,回頭再看,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認了。
現在很多郭敬明的粉絲罵我,我其實不是很當真,都是小孩,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最擔心的是,因為它的商業成功,很多人會把商業成功當做了做電影唯一的標準,這最可怕。《小時代》從投資回報率來講,可能是最高的,我也一直覺得,郭敬明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商人,非常出色的生意人,但是他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我真的是不敢恭維。
其實也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只是很多電影界的人不方便說而已,他們可能跟片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他們會私下向我表達意見,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大導。正因為我是第三方,才敢于這樣說。
在中國現在的文化氛圍來講,我不承認我的做法是打壓式的。我沒有要求官方把它禁映。你有你賺錢的權利,你賺的錢不是偷來的,搶來的,你有存在的理由,但這并不是說,你賺了錢,就是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兩者不能畫等號,我作為影評人,就是要強調這一點。
審美觀培養不會一蹴而就
記者:那應該如何提高年輕人的電影品位和審美觀?
周黎明:好電影不賣座是一直都有的事。去年年初的時候中國臺灣的《賽德克·巴萊》拍的挺像一個商業片,但就是不賣座。像《逆光飛翔》這樣的小眾藝術片不賣座,也很常見。去年的好萊塢大片《超級戰艦》在中國很賣座,但是在美國,口碑差得一塌糊涂。
事實上,審美觀中的“美”跟鏡頭中光鮮亮麗的畫面“美”是兩個概念,很多年輕人覺得審美就是穿漂亮衣服,戴昂貴首飾,這其實是兩碼事。很多歷史上著名的繪畫,畫的也不是錦衣華服,而是那些粗陋的農村服飾。我們認為藝術的美是反映人性的,很多小孩會反問,難道只有那些反映窮兮兮農村的生活才是美?也不是這樣,我覺得美的作品至少是要對人性有一定挖掘,你說《小時代》中對于人物的人性有挖掘嗎?我是一點都沒有看出來。
同樣是寫時尚的好萊塢電影《穿PRADA的女魔頭》,反映的也是光鮮亮麗的時尚雜志社生活,但在影片最后,片中人物還是會覺得這些所謂的生活是空虛的。影片要傳遞的價值是,這些表面物質的東西并不能給女主角帶來幸福。這一點,不管是《北京遇上西雅圖》還是《中國合伙人》,片中某一處可能有點炫富的味道,但是最終目的是告訴觀眾,人的真情最重要,物質是最次要的。
這個觀念可以說是全世界都接受的,這也是一個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當然《小時代》中并沒有直接說出拜金的主題,但電影的鏡頭語言卻明明白白地表達了這一點。
審美觀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一個培養過程。以前我們很窮的時候,可能會把炫富當做是美好的,比如片中宮洺用的幾千塊錢的杯子,你會覺得很了不起,但是等慢慢富起來后,會逐漸知道,即便用名牌,也會有搭配、層次和藝術鑒賞品位在里面,不是光靠錢就能堆出來的,審美觀的培養不會一蹴而就。
我覺得可以在學校中設置一些藝術鑒賞課程,告訴學生什么是美好的,各種優秀的電影看多了之后,你就知道什么東西是好的,什么東西是膚淺的。
小時代影評3
《小時代》跟它那同月面世的前輩《富春山居圖》有著極為相似的套路,即對于財富和美色進行毫無品位的想象及不遺余力的堆砌;但《富春山居圖》的渲染進入了坎普的境界(盡管那是無意識的),而《小時代》卻把虛假偽裝作單純,故連吐槽的樂趣都無法提供。
《小時代》講述四個高中升大學的女生的故事。這類少女懷春的偶像劇多半沒什么深度,但通常會有一些小趣味。比如好萊塢的《暮光之城》。與之相比,電影《小時代》的四根故事線支離破碎,毫無張力,僅有不間斷的帥哥擺pose和女孩裝花癡的細節,根本串不成一根有機的線,更別說四根相互呼應的線。四人交心程度及考驗手段連瓊瑤戲都不如。
楊冪演的林蕭著墨最多,她給人的感覺是身處花樣美男之漩渦而不知所措。奇怪的是,她對于這些花瓶男子究竟抱持怎樣的看法,從影片中看不出來。當然,這不能怪楊冪。事實上,絕大部分超級爛片,演員都沒有責任。劉德華為出演《富春山居圖》公開道歉,那是他心胸大度。再有預見的演員,最多也只能判斷劇本,無法預知影片的成色。
好萊塢也拍過中學里的富家女,1995年的《獨領風騷》(Clueless)中幾個女孩玩玩小情調,也有帥哥陪襯,但該片極為風趣,而且落腳點是真情實感,而不是開場的爭奇斗富。我看《小時代》之前,告誡自己一定要寬容,畢竟郭敬明是第一次當導演,有閃失可以理解,但看完該片,忍無可忍。該片對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惡趣味的,它不像時尚雜志里的高檔商品廣告。廣告需要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它往往借用憧憬。而郭敬明對于富和美的觀念,如同一個小時候挨過餓的人,長大后看到一桌子食品時垂涎欲滴,沒有淡定或自發的快樂,只有病態的貪婪。
電影能反映現實,也能營造夢想,把鏡頭對準整日做白日夢的少男少女這本身不是錯,郭敬明是出色的生意人,對目標消費者的心理把握精準是他的長處。一部影片的底線是無害,純娛樂,讓觀眾一笑置之,都行。但如果把惡趣味當作藝術來兜售,把修養理解成背誦諾獎得主的名字,把友情、愛情、親情當作暴富展覽的點綴,這樣的影片票房再高,其境界也是高下立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