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文藝演出觀后感800字
G20峰會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G20峰會文藝演出觀后感800字,希望您喜歡!
G20峰會文藝演出觀后感800字篇一
G20杭州峰會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其中四個關鍵詞的中英文分別是創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聯動(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讀懂“4個I”,就讀懂了此次峰會。
“創新”驅動增長
“創新”既包括科學技術創新,也包括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創新和結構改革,以打造世界經濟新動力源。
創新在“4個I”中排在第一位,之所以如此重視創新,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目前全球經濟陷入停滯狀態,根本原因在于技術創新遇到了瓶頸。在過去的世界歷史中,技術創新始終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最根本的動力。所以,中國實際上抓住了全球經濟停滯的核心原因,解決創新問題是解決全球經濟治理問題的一劑良藥。
王文說,創新問題不止于此。20xx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分別采取一些財政貨幣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市場和扭轉頹勢的作用。但是,這只是仍然在重復過去的周期性政策,低估了此次金融危機的復雜程度。“創新”實際上在提醒各國,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實現政策創新,堅決防止走上貿易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等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歧路。同時,要實事求是地去推動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各自國內的商業模式、結構改革等創新。可以說,創新是目前能夠使各國之間獲得改革最大公約數的關鍵詞。
“活力”寄望中國
“活力”旨在應對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尋找新路徑,挖掘新動能,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激發新活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會執行委員龐中英表示,G20是尋求世界經濟“活力”的一種非正式的最高政治安排,要影響各成員的經濟政策和國際經濟組織的全球治理。不過,G20由這么多重要經濟體組成,要達成關于世界經濟新活力的共識甚至協議并不容易。
龐中英相信,作為峰會主辦方,中國能為解決活力問題提供廣為接受的“中國方案”。一是中國經濟本身,尤其是G20舉辦地浙江省的經濟是有活力的,可以作為世界經濟未來方向的展示,為各國探尋經濟增長新路徑、新動能提供經驗。二是中國在峰會上強調解決阻礙世界經濟新增長和新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強調各國之間合力在結構性改革、增長與發展等宏觀政策上進行密切而有效的協調。在此基礎上,世界經濟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活力。三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強烈建議完善現今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對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加以改革,增加其代表性和發言性,以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釋放經濟增長的潛力和活力。
“聯動”形成合力
“聯動”旨在攜手加強經濟合作,破除藩籬,促進貿易與投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良性互動中形成合力。
社科院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國際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薇認為,20xx年在中國的引導下,G20在加強聯動建設、實現長期繁榮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首先,20xx年成為G20協調人軌道下貿易部長會機制化的第一年。為了保障貿易部長會富有成效,G20一致同意創建以中國和德國作為聯席主席的貿易與投資工作組,并明確規定了其職責范圍。其次,今年首次提出《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包括七個方面:降低貿易成本、加強貿易投資政策協調、促進服務貿易、增強貿易融資、制定貿易景氣指數、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推動貿易和發展。再次,今年首次提出《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這是二戰結束以來首次就投資達成全球層面的共識。此外,今年G20財經軌道也在聯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全球價值鏈生產時期,世界的物理聯通以及信息網絡的互聯互通將是各國參與全球經濟的物質基礎。在中國的引導和投資與基礎設施工作組的努力下,實現了三大成果:加強對多邊開發銀行的能力建設,優化其資產負債表;提出建立互聯互通同盟的倡議,以加強各類國際、區域與國別基礎設施建設倡議的協調與合作;探索多樣化的融資方式,促進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融資。
“包容”促進共享
“包容”旨在縮小各國發展鴻溝,把目光投向發展中國家,投向所有人群,使世界經濟增長紅利為各國人民所共享。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蘇長和教授表示,“包容”的一個很重要的含義是經濟增長成果要能包容共享,也就是讓更多國家及其人口所共享,有獲得感。值得強調的是,在中國的發展觀中,共享并不只是一次成果在現有人群中所共享就結束了,中國人理解的共享更多是一個過程,還包括如何讓可持續增長成果在不同人群以及代際進程中逐步實現漸進共享,因而中國人所講的共享,具有很長的時間觀念。而且,經濟增長秩序是一個包容共生的秩序。世界經濟秩序如果永遠只是少數國家及其人口獲得的多,大多數國家及其人口獲得的少,這種經濟秩序是寄生的,而不是共生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G20杭州峰會把“包容”作為主題之一,對當今世界經濟治理、全球治理甚至世界經濟秩序的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G20峰會文藝演出觀后感800字篇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它雅俗共賞,深受大眾喜愛。20xx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精彩絕倫的表演依然歷歷在目,20xx年G20杭州峰會的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亦令人驚嘆。
同樣是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演出,同樣運用了大量中國元素、追求中西合璧。張藝謀圍繞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韻味、中國氣派和世界大同五個關鍵詞打造這場演出,集中展現中國魅力。讓我們一起來看,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都有哪些中國元素?
古詞
這次文藝演出的名稱叫《最憶是杭州》。“最憶是杭州”,出自白居易的詞《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這首詞是眾多描繪西湖的詩詞中膾炙人口的佳篇,彰顯出杭州和西湖的獨特魅力。
借《憶江南》一詞,這場演出表達了東道主的心聲:無論何時何地懷想,G20杭州峰會“最憶是杭州”,期待“何日更重游”。
西湖
北宋文學家蘇軾曾用“湖光滟瀲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贊美西湖勝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對“西湖十景”耳熟能詳。如著名的“三潭映月”,就為人們展現了夜西湖月光、波光、塔影交相輝映,湖中有月,月中有塔,塔孔中又有月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美麗畫面。
文藝演出的場地選在杭州西湖,將湖光山色的自然風光與絲竹曲藝的人文藝術巧妙融合在一起,與中國“天人合一”的審美意趣相呼應,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內涵。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總制作人沙曉嵐用“柔美”一詞稱贊西湖:“西湖就像一個亭亭玉立的女人。”他評價這次演出是一場“以靜和意境為主”的表演。
明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寄寓著美滿、團圓的期待。同時,滿月的意象,也與“天下大同”的理念暗合。G20杭州峰會恰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之際召開,明月意象喚醒了人們對美滿團圓的美好回憶。
張藝謀談起此次文藝演出的明月意象時說:“用燈光來刻畫一個特別的氛圍。因為在晚上,當燈光亮起來,就會營造出一種湖光山色的感覺。而且9月4號已經快到中秋了,月亮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ê迷聢A,美滿團圓也是中國人傳統的祝愿和祈福。”
采茶
茶,是一種充滿中國文化意象的符號。隨著千百年來的文化發展,“采茶”由一種富于詩意和藝術形象的勞動,逐步演化成為漢族民間的歌舞體裁。
《采茶舞曲》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小調。在這次文藝演出中,《采茶舞曲》將在音樂上實現與開篇《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的無縫連接。在西湖最美的夜色中,漫山遍野的采茶女,令整個西湖都隨之輕盈律動。
民歌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悠揚的旋律久久飄蕩在舞臺上,飄出了中國,飄向世界。
《茉莉花》是最富盛名的中國民歌之一。它的經典旋律以各種演繹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是極具代表性和辨識度的東方音樂符號。文藝演出中的《難忘茉莉花》是一首全新創作的歌曲。經青年歌唱家雷佳的演唱和詮釋,更加深情飽滿、動心動人。
古曲
古琴,是最具中國氣韻的樂器。《高山流水》,是中國歷史最富盛名的古琴曲,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在中國人的語言里,“高山流水”一詞包含著樂曲高妙、琴藝精湛、知音難覓、相知可貴的寓意。在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中將《高山流水》一曲演繹給各國來賓,既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高妙,又表達了中國人民希望與世界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的美好心愿。
傳說
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中,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它們是經時光淘洗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文藝演出的第三曲是《美麗的愛情傳說》。全曲取材于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將通過戲、曲、舞、歌等多種藝術形態,共同講述和表達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對美麗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元素是文藝演出的點睛之筆。擔任此次演出化妝造型總設計的易茗先生表示,從北京奧運會開始到現在,中國的形象不再只是一個掩藏在神秘面紗之下、羞澀微笑的女人,早已變成落落大方、笑對世界的自信女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需要面向全球展現更多豐富的側面和嶄新的形象。
G20峰會文藝演出觀后感800字篇三
這場文藝演出集成了諸多江南文化元素。例如越劇《梁!、采茶舞曲,例如茅威濤、謝群英、劉福洋以及杭州愛樂樂團等浙江本地的表演藝術家和音樂家。
“歷史上有那么多文人墨客描繪過這個城市,這臺演出得有詩情畫意。”張藝謀說。
用美輪美奐來形容演出并不過分,正如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本身。
不過,在張藝謀眼里,西湖并不像人們常說的“小家碧玉”。
“西湖其實不是小家碧玉,那么多文人墨客描寫過,她承載了中國文化歷史的一部分。我覺得西湖是有江南韻味,委婉含蓄的,和北方的風格不同。但不能用‘小’來形容,不能以面積來衡量,江南的文化與北方的文化是一樣博大的。”
如果說《梁!泛筒刹栉枨w現了“江南韻味”,那么《天鵝湖》、《歡樂頌》就是“世界大同”的表現了。
50分鐘的時間里,能演奏的曲目其實并不多,選擇這些全世界人民都能理解的文化元素,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而張藝謀總是擅長把這些耳熟能詳的東西運用得得心應手。
“對文化特色的展示,最終是要讓全世界看懂,這也是電影導演的素質,如果不能讓大家產生共鳴,就失敗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雅俗共賞。”張藝謀說。
即便是執導過20xx年奧運會開閉幕式,他還是覺得這樣國家級的場地大型活動做起來不容易,“比拍電影難。每個項目都要從零開始。拍攝電影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慢慢打磨,現場實景演出都是一次性的,并且也要考慮成本。”
說到成本,張藝謀還順帶澄清,網上盛傳的里約奧運會開幕式成本只有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1/20,“完全是以訛傳訛。北京奧運會的表演儀式預算,是包括開閉幕式,以及殘奧會的開閉幕式,一共四場演出。實際上,北京的開幕式還不如里約花得多。”
但他更不認同的是以錢來衡量藝術家的創作,“有些人說,我們的奧運會是拿錢砸的,把我們打扮成一個土豪的樣子,這不是事實。用土豪來形容,是貶低了藝術家的創造性,也貶低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國際上對北京奧運會的高度評價,并不是看我們花了多少錢,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和原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