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臺兒莊》優秀觀后感作文
摘要: 當一個國家處于危難的時候,就能很好地體現民族素質。說實話,中國抗戰時期能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的人不多,尤其是當權派。有一種現象可以說明,那就是是中國政府在戰爭時期的腐敗現象不是減輕,而是越來越重,這在當時世界上多數國家中是十分少見的(不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國破則家亡,這些向國難伸手的中國官員,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想象他還有團結一心抗敵的決心?
記得第一次看《血戰臺兒莊》,是在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候我很小,看過這部電影之后很震動,因為它和以前看到的戰爭片不一樣,第一次向我展示了戰爭血腥的一面。原來子彈面前并不分好人壞人,好人并不是總打不死的。
后來看過許多歐美的戰爭大片之后,才明白從拍攝技巧和表現手法上講,《血戰臺兒莊》都是比較粗糙的。但不管怎么說,作為一部國產片,能達到這個水準已經是十分不易了。反觀至今我看過的國產戰爭電影,都好象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我去當導演也能拍得出來。
我看過中英美開羅峰會和蘇美英德黑蘭峰會的紀錄片,邱吉兒對斯大林和蔣介石的不同態度深深刺激了我,這讓我明白了二戰時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要知道,在開羅,老蔣并不是代表他個人,他代表了四萬萬中國人,邱吉兒對老蔣的傲慢無禮就是沒把四萬萬中國人放在眼里。相比之下,羅斯福的態度令人感動,我曾經為此很長一段時間不再說老美的壞話。想想也正常,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必須要有令人尊重的資本,英美尊重蘇聯不就是因為蘇德戰場的輝煌戰績嗎?就是一個小小的北歐國家芬蘭,也因為在抗擊蘇聯的戰斗中英勇無比而得到了世界的尊重,即使后來芬蘭站在德國一邊英美也沒有嫌棄他,斯大林想吞并芬蘭時就遭到了羅斯福和邱吉兒的堅決反對。中國有什么令人尊重的資本呢?是十余年堅持不懈的抗戰?是的,我們自已自豪地這樣說,美國人出于戰略利益考慮和禮貌也是承認的,可邱吉兒的態度徹底撕下了中國人這張可憐的皮,你們中國抗戰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一次消滅幾十個,幾百個敵人的游擊戰?這在世界上每個被占領國家都有,并不起決定性的戰略作用。拖住了上百萬的日軍?可日軍占領你們這樣大的領土,同樣攫取了大批資源來支持其他戰場的戰爭。
相比歐美和亞太,中國戰場的抗戰無比艱苦卻也同樣令人痛苦,十幾年的戰爭沒打過什么象模象樣的勝利殲滅戰,十幾年的努力沒收復什么象模象樣的大中城市或是交通線(除了在緬甸),抗戰地圖上的敵占區永遠是那么大(只有自欺欺人的所謂游擊區),試想沒有世界的援助,這樣的抗戰要打到什么時候?
如果把中國抗戰比做一個大工廠的話,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產品恐怕也就是---臺兒莊戰役了。
如果放在歐洲戰場或是太平洋戰場,殲敵僅一萬余人的臺兒莊戰役可能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戰斗,根本不算什么。但在中國戰場來說,卻是令人鼓舞的大勝利!臺兒莊戰役后,武漢、重慶、西安、香港都舉行了慶祝游行,中國人難得出了一口惡氣,日本人也一下弄得很沒面子。可遺憾的是,中國人的這種快樂只是短暫的,以后漫長的抗戰歲月里,很少再有這樣鼓舞人心的消息傳來。
我認為《血戰臺兒莊》是部好電影,并不是這部電影的制作水準有多高,而是它展示了臺兒莊戰役勝利的精髓所在,那就是團結是勝利的法寶。
很多人都對中國在二戰時的拙劣表現追根求源,其中當然都是國力虛弱,一盤散沙等原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網友所寫的《比較蘇芬戰爭和中國抗戰》一文,文中全面分析了兩場戰爭雙方的國力對比,兵力對比,指出中國抗戰勝之不武的重要原因是國人缺少戰斗意志和拼搏精神。我完全同意這種觀點,但有一點作者沒有足夠重視,就是二戰時中國和芬蘭相比,我們有一條嚴重限制抗戰的因素:中國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抗戰時的中國,名義是國民政府蔣介石領導,實際上則是分崩離析,地方軍閥各行其是,還有國共的尖銳斗爭。這些因素,使中國無法集中全部國力和日本對抗(一提到這我認為老蔣的“攘外必先安內”還是有道理的)。一到戰場上,軍人們考慮的不是如何英勇殺敵,而是如何保存實力,為自已的集團下一步生存發展做準備。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國民政府還是積極抗敵的。可一旦英美參戰后,面對肯定到來的勝利,不論是蔣介石,還是毛澤東,還是其他的政治勢力,都在考慮戰后問題了,誰也沒心思再和日軍決斗了。這就是為什么越到最后,中國戰場局面越是糟糕的原因。
我總在想,如果抗戰時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如果從上至下都有團結抗戰到底的決心和意志,即使中國落后一些,我們也不至于打得這樣差,很可能我們就有不止一個臺兒莊戰役。日軍在中國也不至于如此猖狂。《血戰臺兒莊》這部電影就是展現了中國將士團結一心抗戰的場景。電影很好地塑造了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等一批忠勇抗戰將士的形象。電影中的民族團結精神處處可見,最令我感動的川軍與日軍的戰斗,這些來自西部的“雜牌軍”,面對兇惡的日軍是多么勇敢!可惜,抗戰時期象這樣的軍隊太少了,象張自忠這樣勇猛無畏的將領太少了,象李宗仁這樣能夠以民族大義為重的統帥太少了,更多的是韓復榘這樣的逃跑將軍,象湯恩伯這樣首鼠兩端滿腦派系斗爭不顧大局的將領。臺兒莊戰役能取得勝利,不僅在于李宗仁的堅定決心,張自忠的英勇奮戰和廣大將士的奮不顧身,更重要的是一種團結精神,全體軍民一致對外的勇氣,這是戰斗勝利的最重要保障。
當一個國家處于危難的時候,就能很好地體現民族素質。說實話,中國抗戰時期能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的人不多,尤其是當權派。有一種現象可以說明,那就是是中國政府在戰爭時期的腐敗現象不是減輕,而是越來越重,這在當時世界上多數國家中是十分少見的(不論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國破則家亡,這些向國難伸手的中國官員,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可能想象他還有團結一心抗敵的決心?
抗戰時的中國,最缺的不是飛機大炮,不是糧食物資,而是戰斗意志和《血戰臺兒莊》中表現出來的團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