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觀后感13篇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失孤觀后感13篇,希望大家喜歡。
失孤觀后感1000字1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于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于生命殘缺的不妥協,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兒童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20xx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后,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兒童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準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注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于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20xx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可是,如果就此放棄,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20xx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20xx年,他不會那么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當然,影片最后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基督教應對人生苦難的態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
失孤觀后感1000字2
昨晚終于把失孤看完了,有很多感觸,失子之痛是常人所能理解,卻又不能深刻體會的。作為第二部打拐電影,難免會被拿來與《親愛的》比較。在我看來,各有千秋,失孤歡樂與悲傷交織,告訴我們即便是失孤也應積極向上的生活,同樣在尋子的過程中也應樂觀。最為感觸的是當觀眾看到警方找到丟失女嬰周天意的時候,是多么的欣慰,然而此刻孩子的母親卻輕生了,這不免又讓觀眾難過,孩子雖然回來了,但是卻要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當她得知母親是為何而輕生,她會多么難過呀。。。此片多次出現網絡,出現“寶貝回家”這個網站,意在呼吁全社會關注失孤,對于我們來說,轉發一條微博、微信都是舉手之勞,但是結果或許會增添幾分欣慰,而少了些許悲傷。同樣,告訴天下尋子的父母要樂觀向上,活著或許還有見到孩子的那一刻,而死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該片更加肯定了井柏然的演技,他把失孤的心理掌握的很好,想尋親卻又顧及養父母;有些許怨親生父母,但是更迫切的想要找到父母,心中最多的還是對父母的愛;尋親路上些許任性,想要放棄,但是終究堅持下來;當與父母通話的那一刻,內心波動很大,激動與膽怯,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近鄉情更怯吧~當他得知鐵索橋、竹林、媽媽的長辮子都不在了的時候,他是失落的,連記憶中僅剩的回憶都不復存在了,似乎感覺到沒有什么是等著他回家的。。。當井寶說了沒有什么等著他回來的臺詞時,我的心中是酸澀的。。。“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聲喊出來,但我不可以,原先我擔心我來不及長大,沒找到他們我就死了,現在我長大了我又擔心,我來不及找到他們他們就死掉了。”這句也是戳中淚點~
再來說說華仔,華仔本來就是資深演技派,只是沒有想到能把農民形象詮釋的如此到位,淳樸憨厚都有所體現~尋親的路上是艱辛的,在華仔轉身看不到小井的那一刻,突然明白,雷澤寬已經把曾帥當做兒子來對待,他似乎怕丟失再次上演,雖然此時的曾帥已經是大孩子了,事后,他執意要走在曾帥的身后,看著他的身影,更加凸顯了他怕丟失這個半路出來的孩子。導演又緊接著安排一場曾帥找雷澤寬的戲,曾帥對看不到雷澤寬的反應與之前雷澤寬的反應是相似的,他似乎同樣怕失去這個半路出現的父親。最終,在雷澤寬的鼓勵、幫助下曾帥找到了家人,而雷澤寬卻再次踏上了尋子的路程。。。“20xx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
佛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這似乎只是心理安慰,但是卻是尋親人的精神慰藉。
失孤觀后感800字1
今天忙中偷閑,觀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失孤》,為自己剛剛結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失孤》20xx年由華誼兄弟制作,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等主演,講述的是農民工雷澤寬(劉德華飾)在尋子路上與自小被拐賣的青年曾帥(井柏然飾)相遇、二人最終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澤寬的兒子雷達四歲時被人販子拐賣,為了尋找被人販子拐賣的兒子,十五年間他騎著摩托車走遍了半個中國,同時還熱心地幫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尋找孩子;在尋子途中,不斷有好心人對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給他塞錢的交警,有來來往往的路人,背后還有千千萬萬的網友;半途摩托車發生故障,年青小伙兒曾帥免費為他修理,二人結下了情誼;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賣的男孩是否是他丟失的兒子時,雷澤寬被孩子的養父母及其他漁民一頓痛打,摩托車也因此損壞;曾帥以自己的摩托車對雷澤寬免費相助,并且與他一同踏上了尋子、尋父之路;尋找途中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感情之深形同父子;歷經千辛萬苦,雷澤寬終于幫助曾帥找到了親生父母;此后,雷澤寬繼續踏上自己未竟的尋子之路。
這部電影出現的人物并不是很多,但演員的演技表現不錯。“華仔”之敬業精神令人敬佩,破舊的農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為了一體;井柏然的帥氣特別吸引人,他渴望回歸親生父母身邊的迫切心情表達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車車技同樣令人拍手叫絕;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場面更是特別感人。另外,最賺取人們眼淚的,恐怕還是劇中曾帥的父母聽到兒子找到時的激動話語和一家三口相見時的痛哭失聲場面,既讓人對“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無形之間也使觀眾對人販子給他人帶來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劇情中出現的一些對白,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尋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對雷澤寬開導、寬慰的極具哲理的話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使人對父子之間綿延不絕的親情再次有了痛徹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澤寬所說:“20xx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使人對他的樸實無華充滿了敬意。
本次看電影,我首次從片頭開始看到了全劇完全結束。看完之后的感覺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并不是特別的離奇,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使人感受到了一種父愛如山、不離不棄的高大形象,同時向全社會傳遞出了“一人有難大家幫”的正能量。同時,我們在為劇中一家三口重新團圓喜極而泣的時候,也能夠忽然想到對于自己父母應有的感恩之心與子女行孝之無限可貴。總體而言,即使不能說是上等的佳作,應該說還算是一部不錯的片子,能夠在使我們偷偷灑淚對片中人物寄予無限同情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
在我看來,在百忙之中于電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僅是一種經典的小資情調,同時也是最好的放松身心的休閑方式之一。最后,希望在日后能夠觀賞到更多類似的影片佳作,既為國人升華精神和放松神經提供可能,同時也以之為媒介多多向外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在全世界不斷鍛造我們的文化較實力。
失孤觀后感800字2
與以往的角色不同,這次華仔飾演的是一位尋子20xx年的父親,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見華仔這樣邋遢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泛白的胡茬,襤褸的衣衫,飽經風霜的臉,一臺破舊的老式摩托車,組成了雷澤寬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故事敘述的平淡,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幾個情節還是讓我熱淚盈眶,不知從哪里來的感動充盈了整個心底。
雷澤寬要去泉州,卻走錯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車后面插的尋子的海報后主動給他指了路。當他走到泥濘的小路上翻開警察給他指路用過的地圖時,從里面掉出了兩百塊錢,他撿起來,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記錄本上歪歪扭扭寫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塊”,然后合上,裝進包里,繼續前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善意和溫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陽一樣把這溫暖傳遞出去,我不知道我還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澤寬在尋子的途中遇見了同樣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帥,他們相互鼓勵,相互陪伴,發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誼。中途他們有爭執,曾帥也一度想放棄,是雷澤寬鼓勵著他,在機緣巧合下幫助曾帥找到了家人。曾帥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著曾帥走過那座橋,走進親人和村里鄉親包裹里,當他們終于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終于忍不住淚流滿面。雖然他的孩子沒有找到,可是他幫別人完成了心愿,他打心底里為曾帥高興,那是為幸福流的淚。我還記得影片里他說,“那么多丟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還在找,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離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會放棄,因為只要在路上就會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畫面定格在雷澤寬重新騎著摩托車踏上漫漫尋子路。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覺得心酸的電影,卻又和去年的《親愛的》一樣,表達出大家對丟孩子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希望那些丟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愿天下無拐。
其實,看影片之前還跟家里鬧了些別扭,可是影片結束后立馬就釋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愛你的人,血濃于水的親情,剪不斷,也割不斷。
能擁抱就不要爭吵,珍惜身邊人。
失孤觀后感800字3
周末一家人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女兒看這場電影受教了,她更了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她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走出影院,我問女兒,影片寫的是件很凄慘的故事,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都郁郁蔥蔥?女兒回答不上來,我說,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著在馬路上不斷散發著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著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為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為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為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準備放棄。那父親說,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驚醒了,最后終于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復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這說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凄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伙(后來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舍得,報應),眾多的志愿者。我不認為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著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為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他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親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師傅的對話,“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于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影片最后,父親又上路了。因為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戶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你還小,有些道理你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你始終要堅信: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并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著希望奮進。
失孤觀后感600字
《失孤》這部今天上映的電影。走進影院沒幾個人,也許是工作日、或許是文藝片本來就不受觀眾青睞。《失孤》是華誼兄弟、聚焦“打拐”題材的電影,影片改編自真實的社會新聞,也是目前我們社會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個社會問題。影片由著名影視劇編劇、制作人彭三源導演自編自導,由劉德華、井柏然、梁家輝、吳君如主演。《失孤》的確是一部品質較高的文藝影片,此片電影票價不貴就30元每場,也充分說明華宜公司似乎在做公益事業,影片沒有商業片中華麗夸張的鋪排,影片以一細膩獨到的視角講述著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反映著電影人對于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藝術表現,主題突出、選題極具有社會意義。《失孤》講述了兩歲的孩子雷達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親雷澤寬(劉德華飾)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尋子之路,途中歷盡艱辛,偶然遇到了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小伙曾帥(井柏然飾),兩人一同踏上尋親之路,途中兩人建立了父子般情誼的故事!影片情節沒有太大的打動人心,但看的我很揪心,整場影片108分鐘,我嘆了15聲的氣!電影整體呈現出非常暖心的風格。電影最令我感動的畫面是雷澤寬在高速走錯方向,被交警攔下后,警察耐心引導還偷偷放了兩百元給他的整個過程,看后我眼睛濕潤了,我贊賞這個警察同志的愛,他是目前我們社會需要傳遞的愛,尤其是執法人員對弱者的愛!
如今每年走丟、被拐的小孩,高達二三十萬,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是多少個家庭無盡的悲劇,這是需要整個社會去正視,這不是僅靠國家和家長的責任,還需要社會的力量,這不是一個家庭傷痛,還是一個社會的悲哀,值得每一個當父母的深深思考……
失孤觀后感300字1
《失孤》講的是劉德華尋子的故事。
劉德華騎著摩托車跑過整個城市,尋找著失散多年的兒子到處發傳單,這樣找已經找了20多年了,途中遇見了被拋棄的孤兒,這樣他們展開了尋子和尋母之旅,路程艱難阻,但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不惜自己孤身一人去尋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整部電影我心中百感交集的,身為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美滿的家庭的我,更應該要理解爸媽的辛苦勞動,與此同時,我們應做到尊老愛幼,孝順父母,不應該在與父母相處的生活里無理取鬧,接下來的日子里,我一定會做一個懂得知足的好孩子,比起大山深處那些每天吃不上肉喝不上水的小孩子,還有那無父無母的孤兒,和被人販子壞人拐走的那些可憐的孩子,我們更應該懂得知足, 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很深,我也會在以后的日子里為同學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失孤觀后感300字2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兩歲的孩子雷達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親雷澤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尋子之路,途中歷盡艱辛,偶然遇到了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小伙曾帥,兩人一同踏上尋親之路,僅一次修車經歷讓兩人結識,在了解到雷澤寬的尋子歷程之后,曾帥不僅沒有收取修車費用,更與雷澤寬一起踏上尋親之旅,途中兩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
電影《失孤》從頭到尾看完之后,感受頗深,非常催淚的一部電影。特別能體現現在社會熱門話題,人販子拐賣兒童。《失孤》和電影《親愛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都是走親情路線,講述父母對自己孩子那份愛。影片中有很多片段都很感人,蘇琴一周半的女兒周天意被拐賣后天天以淚洗面,精神幾乎蹦貴,最后無法接受現實,選擇跳海自殺。每一個有孩子的父母都能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宜,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電影看過之后我眼圈頓時紅了,心里不是很好受。當我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我也可能會這么做。最后愿天下父母平安、健康。
失孤觀后感300字3
看完電影《失孤》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情緒萬千,不知從何而言。電影充滿正能量,感人至深。音樂、圖畫,拍攝都非常唯美。尤其是最后佛家的師父關于本部影片的幾句禪語,更是將影片中的情感進行了解讀,起到了提升和畫龍點睛的作用。于我,感悟最深的有三點:
1、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人心向善,多做一些善事,力所能及幫助別人。看尋子路中,尋子父親幫助別人尋子,而自己也被修車的年輕人幫助,被高速警察幫助,這些都是使我們感動不已的地方。
2、成為一名志愿者。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多幫助別人。舉手之勞就會溫暖一個人心,就會幫助別人對社會充滿希望。影片中,那個新潮姑娘的舉動,讓毛雪松找到了自己的家。
3、關于禪語。多做善事,累積因果。緣起緣滅,緣聚緣散。看開、放下、自由!
失孤觀后感300字4
今天放學早,我把作業很快做完,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了電影《失孤》。電影講 述了一位爸爸為了找到自己四歲時丟失的孩子,苦苦尋找十五年的故事。這位爸爸只身一人騎著摩托車幾乎跑遍了全中國,他隨身帶著一份地圖,去過的地方都圈起 來。影片中還有一位哥哥,他是小時被拐賣的孩子,在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后來,這位生活在武夷山的哥哥找到了四川的家人,而那位爸爸,還要繼續去尋找自己 的孩子。
我覺得《失孤》這部電影很感人,丟了孩子的爸爸媽媽很可憐,走丟的孩子更可憐。我希望小朋友們都能注意安全,出門牢牢牽住爸爸媽媽的手。永遠能和爸爸媽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失孤觀后感400字1
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去電影院看失孤,挺遺憾的,今天終于看了,一如既往的沉重。
之前看過一個失孤短評,全是負面評論,諸如劇情平平,人物情緒煽動不到位之類,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覺得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并不只是為了圖一樂,單純為了輕松一刻,更不只是追求票房和噱頭,還需要一些關于人生的思考,還需要一些發自內心的共鳴,這是電影的初衷。
失孤里面井柏然扮演的被拐賣的小孩長大了,告訴劉德華扮演的尋親父親他因為是拐來的,所以不能上戶口,沒有身份證,于是不能參加考試,不能坐飛機坐火車,到現在還是個黑戶,而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拐來的,卻不能跟養父母捅破這層窗戶紙。中國這么大,多少被拐賣的孩子正過著凄慘無比的生活,每個難熬的夜晚或白晝,只渴望家人的溫暖,而他們的家人連他們的生死都不得而知,還在盲目尋找著。
正如電影里尋親十五年的父親,不論多少人勸他放棄,多么艱難困苦,他都沒有動搖過,騎著那臺插著自己孩子照片小旗的摩托車踏遍無數城市,無數山川,我想只有親情能帶來如此大的能量支持著他繼續走這條看不到盡頭的路。
粘滿膠帶的地圖上標記了他去過的地方,泛黃的本子上記錄了他欠下的錢和尋親的細節,也許我們生活的城市他也來過,睡過我們上班必經的橋底,喝過護城河的水,問過你有沒有見過他的孩子。這
是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電影最后父親仍然騎著那輛車行走在鄉間小路,而現實中,他丟了的孩子,會不會在電影院看著這個陌生的故事淚流滿面。
我喜歡這部電影,套句中國臺灣老兵的話: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聊人生。
失孤觀后感400字2
我相信這個電影感動了很多人,當然也感動了我。
這部電影和《親愛的》差不多,都是講尋子,尋家的故事。
《失孤》——“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到自己還活著”,黝黑的面頰上,深深刻著飽經滄桑后所特有的苦澀與堅韌,農民雷澤寬(劉德華飾)駕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奔走在祖國廣闊而荒涼的土地上……為了尋找自己丟失的兒子,他尋了十五年,走遍千山萬水,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十五年的漫長旅程,早已不敢猜測何時是個盡頭。
片中的父親為尋子,歷經十五年……盡管依舊沒有一點兒線索,可他卻從未要放棄,一路上他幫助很多尋子或尋家的人……他可能忘了自己是誰,來自哪里,但唯一不會也不敢忘記的,就是繼續這條漫長而又艱苦的尋子之路……我邊看邊想著自己的幸福生活,有書讀,有父母疼愛,所以我更要珍惜我現在的生活。
電影結尾時似乎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只留下了佛家的緣起緣滅,我想接下來就應該是我們要做的,把堅強,勇敢,慈愛傳播給每一個人,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失孤觀后感400字3
當打拐從連年成為熱詞時,良多人材入手下手存眷這一社會問題。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抵觸凸顯的即是當下人們的性情運限。若何是說藝術來自于生產,那末生產就為藝術的創作供應了素材的鮮活。片子利用光影,向人們傳訴這一問題,無非是想喚起人們對于這一問題的存眷。且不管這部片子若何,就以他當初的起程點,也是好意的一種人間間反射。?
劉德華以他自始自終的勤勞以及致力,專心的注釋著一個尋子父親的崎嶇潦倒腳色。這是最普通的中國農人正在失落去自身兒子后最真正的豪情表明。光一看劇照,那神似農人的著裝以及臉色,像極了,也渾然天成為了農人最本真的一壁。這是本性嗎?興許是吧,主演劉德華原本就身世于噴鼻香港屯子,永劫間深耕于中國際地,對于沿海的社會也有自身的相識。以是演起來也肯貼切,更由于他已榮升爸爸腳色,更能體味那一份父子之情吧。或者許十年之前,劉德華演起來其實不會如而今這么好。?
導演編劇身世,很好的把控了片子的情節張力以及戲劇抵觸,李屏賓的照相作風很好的吻合了影片的基調。交織若干個重生代演員,總體款式沒有失落活氣。?
看好!心愿片子錯過了兩014的上映,正在兩015取得一個社會的存眷,并再次叫醒社會對于打拐這一事變的普及存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