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觀后感 一位平凡黑人的磐石之光
導語:影片《曼德拉》講述南非偉大領袖曼德拉生平故事的電影《曼德拉》,于7月18日“曼德拉國際日”在國內上映。該片云集一流制作班底和國際影星,是首部在中國公映的南非傳記片。上映后獲得一致好評,中國影迷也是首次得以在大銀幕上了解和感受曼德拉傳奇的一生。
震撼人心的自然風光,神秘的好望角,遼闊的野生動物園,南非是一個多彩繽紛的國度;早期的種族隔離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種族歧視,讓南非也成為了一個黑白分明的國度。
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南非白人小說家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ohnMaxwellCoetzee),也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直用敏銳的目光洞察著南非漫長的種族隔離史所遺留下來的創傷記憶。他將殖民、反殖民的歷史主題與后現代的自由言說精神有機鏈接,將其融入到文字中,譜寫出了一系列鑲嵌在歷史與當下創傷和悲劇的故事。
同為南非人(現已入籍加拿大)的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Blomkamp),其作品《第九區》的內容構思源自他年幼時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經歷,故事也影射了后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依然存在的強制拆遷與種族驅逐等問題。
無論是生活在南非的何種人群,都無法避免地在這片璀璨的土地上,隨著歷史的車輪與種族斗爭的主題抗爭著,而隨著很多人一起的、長期的努力,這片地域已不再是黑白分明,開始趨于融和。在這其中,“自由斗士”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這位最著名的南非之子,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抗爭。
影片《曼德拉》根據1995年發表的曼德拉同名自傳改編,影片回憶了他的成長歷程,記錄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戰士變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個嚴重種族分裂的國家變成平等和諧國度的全過程。我們也可以通過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見是怎樣一步一步演變、擴大為仇恨乃至殺戮,而人類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種歧視。
影片所呈現的曼德拉首先是個平凡的黑人。對于他的政績沒有拔高地贊美,對于他的牢獄之苦也沒有過度煽情。作為公認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與民族調解才能的標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長期不懈地與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政府進行斗爭而聞名,但他并非一個好戰者。實際上,生性溫良、優雅堅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戰斗,都是首先被當時政治環境逼迫極致所產生的反應。與此同時,為了民主事業的成功他同樣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為丈夫和兒子需要承擔的責任,孩子的成長缺失了他作為父親的陪伴,當然還包括20xx年的自由。
試圖在一部長約一百五十分鐘的電影里來展現曼德拉這個人、他的遭遇和他如何看待世界和仇敵,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影運用了猶如意識流一般的敘事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赤腳通山走的鄉村男孩開始講起,看他成為高呼自由萬歲的熱血青年律師;然后從反政府的武裝革命領袖,到落難被監禁、放逐及勞役,最終獲釋后促成了民主選舉的成功。影片在講述人物的成長、磨難坎坷的生命轉折之時,頗具意識流的風格,即便人物的成長是跳躍性的片段,但曼德拉的思想和精神特質始終如流水一般“流動”,沒有停滯和空白,也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和客觀現實的制約,強調了現在與過去不可分割。
所以,貫徹此片的是曼德拉的精神所在,在這種精神上附著的,是面對人生種種境遇的堅忍、積極、優雅穩健的態度。在很多個鏡頭里,曼德拉的身體四周都有圈微弱的光。雖然這只是在拍攝的時候,演員背后也放置了照明設備而已。但這樣的人為設置并不突兀,因為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來,曼德拉的的確確是一位充滿了光芒的偉人,他所擁有的智慧之光、和平之光,和那堅如磐石的信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