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軍節晚會慶祝觀后感:八一起義紀念館觀后感
八一建軍節晚會慶祝觀后感:八一起義紀念館觀后感
火熱的8月,火熱的英雄城,我們江西醫學院研究生部所有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懷者一份赤子之心,來到了南昌最繁華的中山路和勝利路交接處----八一起義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教育。
車水馬龍之中,有這樣一處寧靜的勝地。綠樹繁花之旁一棟普普通通的四層樓房吸引著我們的目光,這就是中共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扭轉中國革命乾坤第一槍的地方。經歷過槍林彈雨,她早已成為那段刻骨銘心歷史的見證。站在高高聳立的樓頂上,我們又仿佛回到彌漫著硝煙戰火的時代,看到了紅軍們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場景。耳邊,八一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面對著這鮮紅的黨旗,我們莊嚴的舉起了自己的右手,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這發至肺腑,震撼靈魂的聲音,久久在空中激蕩。
走進了這座銘刻了太多歷史痕跡的老樓。凝重的歷史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徐徐展開畫軸。踏進館門,一眼就能看到矗立在院中的一座群雕。這座前年新制作的“一代英豪”玻璃鋼雕,刻畫著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5位起義領導人的智勇、果敢和自信。仰望塑像,不由令人肅然起敬。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如此偉大神勇,是什么力量讓他們永垂千秋——是共產主義信仰,是對黨對人民的赤誠之心。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被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所感染,這恰恰是紀念館的用獨具匠心所在。幾年沒有再來過這座紀念館,確有耳目一新之感。紀念館附近的舊房子拆除了;館內不再是冬寒夏暑,因為每個展廳都新安裝了空調。館內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紀念館希望通過加強軟硬件建設,為觀眾創造一個更為良好的受教育的氛圍。目前紀念館已與南昌大學等20多所大中專院校和近百所中小學建立了固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共建網絡。建館以來,先后接待參觀人數達600萬人,它是我們英雄城的驕傲與自豪。
緩步穿行于各展廳,只需稍稍留意,便會發現這里的展墻、展布全部換成了藍灰色,恰如當年起義戰士的軍服顏色;展墻上,新添了不少近年來關于南昌起義史實研究的新成果,其中首次展示的起義部隊團以上干部名單,填補了南昌起義史學研究的空白。先進的電腦多媒體信箱在生動地展示著“朱德設宴巧擒敵團長”的故事,聲光電同步沙盤模型則形象地模擬了南昌起義的戰斗經過,讓人有如身臨其境。在各個展廳之中,有這樣一組雕塑深深的吸引著我,他們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同在國外留學讓他們相識相戀,共同的理想信念使他們重返英雄城,開辦學校,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組織革命活動,最終雙雙為國捐軀。展墻上張貼著他們當年的親筆書信。雖然年代久遠,墨跡早已干涸,可字里行間,夫妻情、革命愛卻深深的打動著我,震撼著我。我們的革命戰士也是凡人,有血有肉,有愛情親情。可在革命歲月里,他們的愛情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沒有爾語我儂的甜蜜,槍炮聲是他們的樂章,戰場是他們婚禮,可她卻是如此的偉大而圣潔,穿越時空,千古流芳。
在最后一個展廳里,我見到了我最敬仰的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塑像。他身材高大,一身戎裝,軍刀在握,威風凜凜。對視他睿智而深遠的目光,仿佛站在我眼前的是一位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英雄。櫥窗里陳列著他就義時穿過的棉襖,子彈穿過的槍眼,依稀可見的血跡,刺激著我的雙眼,一旁獄中帶過的腳鐐手銬,擊痛我的胸扉。展墻上是方志敏在獄中親筆寫下的不朽詩篇《可愛的中國》,“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啊!”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讓我看到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遍布著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正是因為他們的英勇奮戰和無私的奉獻,才使我們過上了如今的好日子。聯系到我們目前的保先工作,她是具體而實在的,讓我們每一位擁有共產主義信仰的人,受到教育,接受洗禮。
回顧那段悲壯英勇的歷史,我們深記“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訓,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成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
當前,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中,我們年輕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要時刻牢記這一歷史使命,不斷地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適應時代的需要,更好地為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壯大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