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記泡豆子
觀察,需要有耐心,需要慢慢地記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察日記泡豆子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觀察日記泡豆子【篇一】
7月20日 星期三 晴
今天老師讓我們觀察豆子發芽,于是我回到家,在廚房里翻箱倒柜,終于找到了綠豆。我把豆子泡下水,然后等待它們發芽。
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豆子漸漸地脹了起來,表皮漸漸地皺了,像是披了一件披風,我非常開心!
8月1日 星期一 雨
早晨,我興奮地去看豆子,我發現豆苗都纏在一起了,還有一根斷了。我覺得有點可惜。其中,有的剛長出新葉,有點葉子已經很綠了,還有的葉子已經枯了,準備長新的了。
我的綠豆快快長大吧!
觀察日記泡豆子【篇二】
20xx年10月26日 星期三 陰
今天老師讓大家回家和自己泡的豆子拍照合影,看著QQ群里同學們拍的照片,我發現同學們的豆子都長得那么好,回頭再看看我小圓盆里的豆子,除了有幾顆變成了深黃色,其它又沒有太大的變化。我拿起小圓盆對我的豆子們說:“求求你們了,快點長大吧!”一旁忙著給我拍照的媽媽聽后,笑起來說:“孩子,別急,它們會長大的,可能是因為天氣太冷了,它們才不發芽。今天我們給它加點溫,把它放在暖寶寶里暖暖,明天它們會長得更好!”
20xx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雨
經過媽媽昨晚的加溫,今天早上我給豆子們換水時,發現豆子全部都發芽了,最長的達到了5毫米,最短的也有1毫米了。我開心地對媽媽說:“看起來,真的是溫度太低它才不發芽,今天你再給它加加溫吧!”媽媽同意了,接過圓盆又放進暖寶寶里給加溫。到了晚上,我把泡豆子的盆拿出來,揭開紗布,上次那股讓人惡心的酸臭味撲面而來,而且大部分豆子都變成了深咖色。看著這盆失敗的豆子,我流著眼淚問媽媽:“媽媽,為什么這次我們又失敗了!”媽媽摸著我的頭,安慰我說:“孩子對不起,你別難過了。這次是媽媽的問題,因為我看著昨天加溫后效果那么好,所以今天把溫度又開大了一點兒,今天又有事,沒有及時把它們拿出來,結果把它們烤壞了。我們明天再試試,相信有了這兩次失敗的教訓,第三次我們一定能成功的。”我擦干眼淚點點頭,說:“我也預感下次我們一定會成功!”
【怎樣觀察】
我們不是發明家,也許沒有發明家有那么敏銳的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我們如果通過認真觀察,寫幾則上乘的觀察日記一定沒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幾招科學的觀察方法。
第一招:有目的地觀察。
在科學課上,同學們經常會做實驗,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大家對實驗結果,印象就深刻。我們觀察時也應該像做實驗一樣帶著目的去觀察,如:為了寫好觀察日記,老師經常會叫大家提前泡豆子,觀察豆子發芽的過程;觀察螞蟻搬家,或是特別用心觀察一種動植物。在《爬山虎的腳》一文中,葉圣陶先生爺爺說:“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由此可見,葉圣陶爺爺觀察爬山虎是有目的的。
第二招:學會邊觀察邊思考。
有人說,思考是核心,觀察是入門。如果只觀察,不思考,那么觀察日記只會是枯燥無味的像實驗記錄一樣。《蟋蟀的住宅》中有一句話“蟋蟀怎么會有住宅的才能呢?他有特殊的工具嗎?”《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一文中也有一句話:“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正是這樣一種思考,引領著他們有驚人的發現,有今天的成績。
第三招:隨時記錄觀察發現、感受或是觀察中遇到的有趣的事。
心里學家認為,記憶是大腦一種復雜又積極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認知(再認)或回憶這三個依序發展又密不可分的環節,還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基本條件。”因此,觀察時,同學們一定要記得做記錄哦!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生前堅持寫日記。他說:“身邊要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都要把它記下來。”有一次,一位客人來看他,剛談了幾句話,托爾斯泰就掏出筆記本來記。客人奇怪地問:“你往本子上記什么啊?”托爾斯泰說:“我記的就是你。”“我有什么好記地?”“什么都可以記,世界上什么東西都是有趣的。”因此,同學們觀察時一定不要忘了做記錄。
除了筆記本,現在科技發達了,我們還可以隨時用相機、手機給你的觀察目標來個錄音或特寫,這樣在寫觀察日記時就可以憑錄音或照片,來個記憶回放,幫助寫觀察日記。
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的墻上,寫著醒目的六個大字:“觀察,觀察,觀察!”要想擁有一個智慧的頭腦,就應該勇敢地拓寬視野,敢于觀察,善于觀察,有了認真細致地觀察,才有翔實的資料為寫觀察日記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