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所民辦高校自主招生小步探索推進高招改革
】 2月26日和2月27日兩天雙休日,上海杉達學院、上海建橋職業技術學院和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成了考生家長和媒體“追捧”的焦點。三所民辦高校今年作為試點,實行自主招生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 就在2月26日當天,上海市教委還統一對外宣布三校自主招生方案已獲批準,三校將探索“學能測試”的辦法,嘗試進行合格高中畢業生經申請、測試后入學的制度,首試總計自主招生人數為855人。 小步探索:把改革風險降到最低 此次上海推行的自主招生改革確立了“三自主”的原則,讓參加試點的學校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從選拔標準的制定到選拔方式的確立,再到招生錄取,學校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特點和培養目標選拔所需學生。另一方面,此舉也緩解了部分學生的高考壓力,使考生實現“心甘情愿”的選擇。 突破傳統高考“一考定終身”的模式,這充分顯示了上海作為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在教育改革上的超前意識和勇氣,但也無疑把這次改革推到風口浪尖。“把改革的風險降到最低”,為此,上海提出“小步探索”的指導思想,讓上海十多所高校參加申請,市教委在組織高校專家、中學校長、區縣教育局長等進行反復評議后,最終從有較好的辦學聲譽和較合理的招生方案兩方面考慮,確定了三所試點校。 在時機選擇上,此次試點改革也有所考慮。目前,上海高考的毛入學率已達到55%,這意味著上海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進入了普及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普及為高校自主招生權的擴大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多元評價模式的形成,對素質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推行也將產生深遠影響。隨著對學生評價的多元化,考查知識掌握程度的權重勢必下降,而對學生特長認定、服務社會意識和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校如何用好自主招生權? 此次自主招生的計劃數僅855人,不到全市招生總數的1%,而且試點學校也鎖定為三所,并規定被錄取學生不得再參加其后進行的秋季和春季高考,這些舉措都傳遞著一個信息:穩步推進改革是首位的。 如何用好自主招生權,三校都有自己周密的考慮。建橋學院院長黃清云告訴記者,學院先后有十多人參與了自主招生方案的制定過程,并在兩個多月時間內連續召開了多場座談會,邀請40多位中學校長發表各自看法。 此次建橋學院計劃招生295人,約占今年招生計劃總數的10%。為吸引生源,學院特地選擇了文秘、新聞學與大眾傳播、計算機管理與應用、房地產經營管理等熱門專業。同樣,杉達學院計劃招生260人,專業涉及國際金融、國際商務、旅游管理和涉外會計等;而新僑學院計劃招生300人,專業涉及數控、汽車運用技術、通信與信息技術、商務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和經濟法律事務等。 自主招生需要突破的關鍵點在哪里?毫無疑問,就是公平、公正的錄取標準。自主招生權的下放,勢必要求高校在制訂錄取標準時確保公平性,這也是此次自主招生改革試點的重點。在錄取標準方面,建橋學院突破了以往只看高考成績的模式,基本確立起了入學測試成績、高中階段學習成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對于入學測試,學院也根據自身特點自行組織命題,命題內容不再強調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是著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報考文科類專業考生只需參加語文、外語兩科測試;報考理科類專業考生則只需參加數學、外語兩科測試。 三校的自主招生工作將從3月正式啟動,3月19日安排測試,4月全部完成錄取工作。三校均表示將公正、嚴格、規范地進行招考,并在相關政策、招考程序、錄取辦法和咨詢監督方面均實現透明、公開。 多元評價浮出水面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唐安國教授認為,自主招生改革將對打破傳統“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產生積極作用。首先,打破統一的評價體系,形成多元的評價標準;其次,高考主體回歸到考生和高校,政府則更多地承擔起服務高考主體的功能;再次,高考將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每一個考生通過高考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選也表示,上海將從這一小步開始,及時總結,形成經驗,穩步推進高考改革。如果今年試點獲得成功的話,將不排除來年擴大范圍的可能。 唐安國預測,未來上海高校在選拔學生時可能出現三種模式并存的局面:一種是高校選擇考試機構提供的試卷進行統一考試;一種是只參考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評價,再進行適當的面試;另一種是既參考考生在高中的學習成績,又需要參加統一考試,同時還需參加由學校自行組織的考試。這三種選拔模式的并存是一種趨勢,也符合從一元評價走向多元評價的發展規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有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有的則強調學生有較強的研究能力,而自主招生改革恰恰滿足了高校按自己的要求和方式選拔學生的自主性要求。 與此同時,有專家也指出,自主進行入學測試并不意味著高校一定要自行命題,從長遠發展來看,更多的應該選擇合適的考試機構提供的考試服務。這也就要求考試機構逐漸向獨立的、以提供考試服務為主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