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考滿分作文:話長話短 長則長,短則短
【真題回放】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問題。
【命題解讀】
從題型上看,高考作文題:2019年以前,為話題作文;2019年至2019年,為命題作文;2019年及以來,以材料作文為主。本次作文也不例外,為材料作文。
本次材料作文,孩子從考場出來,反映作文較難。顯然我們的立意要著眼于結語: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問題。抓住關鍵詞"個性"與"創新"。而"個性"與"創新"也是本次考試說明中提到的。"個性"與"創新",就這個角度而言,立意一般不會偏題。
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
首先,我們簡單解讀一下材料。
材料的意思可以分為三層: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此為第一層,俗語提出社會現象。注意"卻"是個轉折。
"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此為第二層,對于第一層"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拓展擴充,對"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補充解釋。第二層的意思是,要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
"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問題。"此為第三層,是對于提示語中轉折的部分,結語評論。意思是,我們這樣的自己的見解新的見解,或許是個性的體現,或許就是一份真知灼見。
理清出材料后,我們先初步立意。
其次,初步思考:
一是材料提取。材料中提及說話的長與短,其實是一種為人與生活的態度。孩子們可以往這個角度思考。
二是著眼于關鍵詞。"創新"與"個性",可以深入"個性"與"創新"的關系而言立意。指出對于某個問題或生活現象,應有自己的認知和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是聯系生活。歷史中,正是因為先輩前人對于真理的見解與堅守, 才會有歷史的不斷發展。孩子們也可以這角度思考。
【寫作指導】
一、注意要求,明確文體。
雖然說"要求"中說"不限文體",但從文題的材料以及歷年高考潛在規律,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
記敘文注意由材料提取觀點,聯系自身生活見聞與經歷,講述相關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感悟和見解。高考中,寫議論文的考生很多,而高分不多。寫議論文要注意從材料出發找點,論點明確,論據典型有力,論證嚴謹。切忌寫得四不像,特別是論據,大段大段的引用故事,沒有自己的觀點,缺少自己獨特的感悟與認識。同時,避免引用名言太多,說空話和大話。
二、深入剖析,做好審題。
審題,是作文必不可少的環節。記敘文的寫作注意事項與中考相似,考生注意做好深度即可。下面重點講議論文的注意事項。
考生要讀透材料,深度審題,高度立意,提煉觀點。觀點若與材料風馬牛不相及,或跑題,即使結構嚴謹、論證充分、事例生動典型、語言精練優美,也將十分可惜。所以,對于高考議論文來說,提煉觀點尤為關鍵。
考生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主旨把握法。即準確領悟材料的中心,作文自己行文的主旨。
二是抓關鍵詞句法。即抓"文眼",材料作文,關鍵詞句往往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論性語句。
三是找角度法。高中政治哲學學過"聯系"的觀點。寫材料作文,考生可以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思考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從而尋找立意。
四是寓意揭示法。對于一些寓言、童話、漫畫等寄寓性材料,考生要能夠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內涵,確立論點。
三、注意細節,精煉語言。
文章語言既要生動也要精煉。就議論文而言,只要寫清楚論證的過程,不能給人湊字數的感覺,當論據為故事的時候,切忌長篇復述。喜歡寫長文的同學,開篇要注意不要放得太開,開口不要太大,能跳過去的就跳過去,要相信讀者的理解能力。要注意節省篇幅,要防止高潮來了沒地方寫了。切忌三段文。要突出的句子(扣題的、表現主旨的、文眼、點睛之筆、抒情議論、議論文的分論點等)最好單獨成段。另外要注意開頭結尾設計亮點。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句話倒是慣常聽到的,再熟悉不過了,拜高考所賜,又知道了原來還有“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說法。初聽,甚是蹊蹺,有話才能長,無話自然短,怎么反是有話須短,無話卻長了呢?今年江蘇高考的作文題目也夠繞口的,話說難道是位鐘情哲學的老師出的題目么?哈哈,純屬逗樂!笑過之后,我仔細琢磨這題目,忽有所悟,“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看似邏輯混亂,實則是聽著新鮮,嚼著有理的一句話啊!
不論其他,暫且說說會議的那些事兒吧!倘若你已入職,一定會有為會議抓狂的時刻。
我時常納悶,真的有那么多會議要開嗎?每個單位,大事小事兒,總是有點事的,所以,開會不可避免,這點我是贊同的。但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的會才能落實上級的精神才能安排妥單位的工作嗎?這一點,我持保留態度。據我觀察,有的會基本無事,有的會可以壓縮。開會的若干時間,真正有效的,實際少得可憐。
倘若領導肯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我們做下屬的是要拍掌歡呼的。因為有“無話則短”的鋪墊,所以,“有話則長”的時刻,我們自當維護遵守恪盡本分。如此,領導群眾互尊互諒,彼此工作生活兩不誤。更重要的,長此以往,我們便知道開會是真正有事,于是,記得豎起耳朵聽清楚,事后也能及時把工作做到位。反之,有較多的泡沫會議摻雜其間,讓人心生厭膩,虛度光陰,互相損耗的同時,是有極大可能誤了會議中本來重要的事的——太多的會議是會催生參會者的惰性和隨意性的。這真是一本再明白不過的賬目,聰明如領導,
我想,只要肯稍微理一理,肯稍微放一放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其實,最難做的應該還是“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吧!那么長的會,都在做什么呢?我也曾注意觀察過。一場會議,參與者眾多。遇到重大活動,那就更是走馬燈似的,你方唱罷我登臺。倘若發言者均有事,也是應該的。只是,似乎是會前溝通不夠,發言會有很多交叉現象,重復的發言在漫長的等待中確實是很讓人膩味的,但在發言者看來,他們也許是在重復以引起大家的重視。這是雙方的視角不一,所以有不同的感受嗎?適當的重復是可以的,但泛濫成災的重復,除了讓人心生不悅,似乎并不能促使人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以為,盡管“有話”,但別人已經說了,那就不必重復,這就是“有話則短”了。這樣的“有話則短”,我們做下屬的也是喜歡的。一個領導的魅力,不會因為他的話多而增色,亦不會因為他的話少而失色,我想,倘若總是在恰當的時候說恰到好處的話,這樣的領導一定是萬眾矚目大放異彩的!
如果說“有話則短”是一種智慧,那么,“無話則長”則是一種勇氣和擔當。一個問題,眾人三緘其口不發一言,或是出于謹慎,或是出于其他,這個“無話”的時刻,是需要一些響亮的聲音打破沉寂的。倘若,一團沉默,從上到下,問題還是問題,不免讓人失望。一個讓人心生敬意的領導不在于他的威嚴,有的時候,只是某一個瞬間,他可以在沉默的時刻發出自己的聲音,正直的,真誠的,這樣的“聲音”再長,我們也是歡喜的。這姑且看做“無話則長”吧!
其實,話長話短,并不矛盾,長則長,短則短,總要根據需要來定。只要符合精簡高效的原則,長,或是短,都是讓人心悅誠服的事兒。開會如此,其他的事兒何嘗不是?話長話短中,是高效的行事方式,是智者的適當沉默,是勇者的敢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