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說恒為題的議論文作文
《說恒》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非有恒不可為。正如陶淵明所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的過程也是不斷克服困難,錘煉心志的過程,非有恒心不可達。“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古今中外,但凡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恒心、學有所成。李白懂得了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后,歷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才成就為“詩仙”。曾國藩終身踐行“有恒”二字,從咸豐八年始,堅持每天記日記,不管戰事如何吃緊,不論政務多么繁雜,從不間斷,直到臨終的前一天。達芬奇從畫蛋入手,苦練基本功,孜孜不倦,久而不怠,才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國學大師季羨林晚年在醫院住院期間,還博覽群書,視力不好不能讀報,就讓秘書、家人或醫務人員為他讀報,每天還堅持寫一兩千字的文章,終身踐行“活到老、學到老”。毛澤東同志更是終身學習的光輝典范。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終身學習更為不易。重溫“學貴有恒”,感悟學而有恒須“四要”。一要立志于學。曾國藩教育諸弟: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新時期黨員干部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堅力量,要志存高遠,立志終身學習,力戒“三更起五更眠、一日曝十日寒”。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演講時說:我如果再活10年死了,那么就是要學習9年零365天。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讀書成了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臨終前,在醫生的搶救下,還讀了7分鐘的書,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二要態度端正。現在有些黨員干部書柜、辦公桌,甚至床頭都擺滿了書,但真正讀的少,書只是裝點門面而已。這與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諷刺的“曬書鄉紳”有何異?學習態度不端正,動機不純,搞形式主義,把學習當作一陣風、一種時髦、裝點門面,實屬歪風,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真正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需要、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學習,才能在學習中把握人生道理,領悟人生真諦,體會人生價值,實現人生追求。
三要寧靜致遠。有些黨員干部整天糾纏于會山文海,穿梭于迎來送往,沉浸于杯觥交錯,哪能潛心學習?“非寧靜無以成學”。心浮氣躁、心神不定,歷來就是學習的天敵。在物欲橫流的生活中,我們要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刮骨去毒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堅守“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真正做到靜得心、坐得住、吃得苦、學得進,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四要學用相長。“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只有在邊學習、邊使用,邊使用、邊學習的良性循環中,才能真正找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學習的價值、產生學習的動力,才能自覺把學習內化為一種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我們不但要博覽群書、廣泛涉獵,而且要活學活用、讀“無字書”,更要象習近平同志所說的那樣: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必備的各種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里手、內行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