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誘惑拒之門外
將誘惑拒之門外
我想起《雙城記》中開篇的那句話:“那是最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我們永遠在時代的夾縫里徘徊、掙扎、踽踽獨行,天上地下,人間更仿佛找不到一個立足之地。而我卻認為,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我們都應該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去抵抗這個世界的萬般誘惑。
人生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我們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的攀爬著那座屬于自己的山峰,渴望屹立于山巔,受眾人矚仰。越接近峰巔,就會賞閱更美的風景,而腳下的路也越顯崎嶇,若貪圖看似美好的景象,稍不留意,就會摔倒,甚至跌入谷底。來自生活中的誘惑就如同“美好”的風景,抵不住誘惑,就會身陷絕境。
孫楊,一個在倫敦奧運會上響徹體育界的名字,它所代表的那個受萬人矚目的意氣風發的少年,卻沒有抵住功成名就后的誘惑。女模、違規駕駛、推卸責任,或許是因為太過年輕,只顧享受成功時來自人們的贊語,而使自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素質與道德,讓自己深陷于誘惑,深陷于困境之地。
同為孫楊一樣的公眾人物中新星----李代沫,抵不住來自毒品帶來的快感,而使自己深敗名裂。為貪圖精神的“滿足”和物質的“追求”,而被誘惑收入囊中,實在是不值得啊。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同樣也淪陷于浮化與虛空的誘惑之中。出身不算高貴的菲茨杰拉德因受到金錢帶來的恥辱,而變得浮華,他的生活也變得紙醉金迷。貧與富,占有與背叛,愛情沒有了呼吸的空間,私欲膨脹到無以復加。菲茨杰拉德的一生都被誘惑所纏繞,最終淪陷于酒精中,喪失生命。
抵住誘惑,生命才會被賦予價值。
真正的學術,不僅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更要有坐得住冷板凳,耐住寂寞,忍得住誘惑。傅斯年的“三年內不許發表文章”的主張,無不體現忍住誘惑的真諦。在喧囂浮躁的外界誘惑之中,選擇沉默,把“才子氣洗干凈”,這樣才會在學術上有所作為。
將誘惑拒于門外,生命才會賦予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