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開遲——游木蘭祠
大概是今年閏月的原故吧,已經進入三月,辛夷花還沒開放。春寒咋暖時節,一朵朵毛茸茸的花蕾舉在枝頭,金黃色的毛絨在陽光下晃動,折射出一縷縷細細的彩虹。
一夜細雨,無聲無息。辛夷花開放了。鼓鼓的花蕾頂著寒風,經過一冬的沉默,不待葉發,傲然開放,伸展著婀娜腰肢,如椅窗而立的少女。剛剛開放的花蕾,帶著晶瑩的雨滴,透著玉色的圓潤。半開半放,仿佛情竇初開而又靦腆的少女,羞羞答答,似乎就是蟾宮里的嫦娥下凡。一朵朵高舉枝頭,仰望著湛藍的天空,懷著滿腔的心事,在風中低吟淺唱。微微露出的花蕊,帶著一絲淡淡的幽怨,散發出一縷淡淡的清香,惹人愛憐!白戏酃P含尖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币欢涠浯T大的花,瓣如凝脂,豐腴質感,恰似出水芙蓉,冰清玉潔。似出塞的昭君,天生麗質。辛夷花開,把春色渲染的更加熱鬧,更加艷麗。
故鄉的人們把辛夷花叫做木蘭花,這是因為花木蘭故事的昭烈。故鄉的父老鄉親懷念花木蘭。木蘭花開時節,也是鄉親們懷念花木蘭的時節。木蘭花開放了,人們相約成俗,一齊涌向木蘭祠,紀念家鄉的女英雄。
木蘭祠位于魯、豫、皖交界的虞城營廓鎮周莊,交通極其方便,東臨濟廣高速,距營廓鎮出口一公里。西鄰京九線的木蘭站,下車行二公里即到。
木蘭祠規模宏大,景區自北向南依次為祠堂區、文化廣場區、陵園區。
木蘭祠前,一座仿唐建筑門樓莊重古樸,“木蘭祠”三個大字高懸其上。祠的西面是毛澤東主席親筆手書的《木蘭辭》詩壁,大氣磅礴。從木蘭祠高大的門樓穿過,走進木蘭祠,一門之隔,便覺得恍如隔世。一樹樹木蘭花正在綻放,紫紅色的木蘭花像是一枚枚火炬點燃枝頭。一陣風過,洋洋灑灑,灑脫得讓人陶醉。風舞枝搖,恰似一池出水紅蓮,滿園紅暈,似仙女舞動彩虹。乳白色的木蘭花像似一羽羽白鴿站立枝頭,潔白如玉,似圣潔而孤傲的仙子,綻開著不同流俗的氣質,冰清玉潔中透露出高情遠致,傳遞著春的消息。隨著風的飄過,那股淡淡的幽香撲鼻而來,猶如幽蘭淡香,霎那間浸濕心扉,馥郁淡雅,沁人心脾。
木蘭祠內,迎面正中聳立一座高大的木蘭戎裝雕塑。木蘭身著金色鎧甲,頭戴黃褐色斗笠,身披果綠色戰袍,颯爽英姿。陽光斜斜地照在木蘭雕塑上,木蘭無語,戰馬無語,在雕塑背后,影子拉出很長很長,像似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融化在木蘭花影中。
祠內正中是一條甬道,甬道盡頭兩座石碑掩映在青松和木蘭花中,石碑分別聳立于孝烈將軍祠大殿前。一通是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于大門內東側。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層封檐,前后圓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墻。碑為青石,通高約一丈,寬三尺,碑首前后皆為深浮雕,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夸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云,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載有對木蘭身份、受封孝烈將軍的確認及《木蘭辭》全文。碑文正書,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盈尺,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另一通是清代嘉慶十一年(182019年)所立《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于大門西側。通高六尺,寬二尺,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是為進一步澄清木蘭的身世而立。
孝烈將軍大殿高大壯觀,系磚木仿唐建筑。舒展古樸,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廊柱高聳、斗拱飛檐,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嚴整統一,體現了古典建筑的完美。大殿內,左側是一組“木蘭出征”塑像。右側則是“木蘭還鄉”塑像:兩組塑像是依據《木蘭詩》和戲劇作品構思雕塑而成。環墻周遭,放大復制的《木蘭從軍圖》,木蘭風雪中披大紅猩猩昭君外套,大紅羽紗白狐大氅,蜂腰猿背,鶴勢螂形,英武逼人。歸家后著漢家服飾,平添了些許嫵媚。再現了木蘭從軍的故事和情節。
后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與《木蘭從軍圖》相比,淡了一些燕北鼓角之聲,濃了許多中原鄉土氣息,在古雅之中添了份清純,這恐怕更接近于百姓心中的木蘭,這讓人感到“神”就在自己身邊,就像是一位鄰家少女。香爐前遠近的父老頂禮膜拜,那份虔誠,讓人不忍去打擾。香爐內青煙裊裊,高香靜燃,古典的芬芳在空氣中慢慢浸染擴散,伴隨著木蘭花的幽香,我仿佛聞到木蘭脫下戰袍的胭脂氣息。
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據史料記載,木蘭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時在大殿里塑木蘭像;元代和清代又大修木蘭祠,并立了記事碑;到民國初年,木蘭祠已占地萬余平方米。只可惜,原祠毀于一場戰火,但元代、清代祠碑在烈火中永生,至今保存完好。
木蘭祠對面是木蘭陵園,木蘭陵園里面有一片開闊的水塘,塘內水已干枯,繞過水塘的背后就是兩座墓地,一座是木蘭的家人,另一座就是孝烈大將軍花木蘭之墓。墓上早發的春草在風中搖曳,幾片木蘭花瓣散落在草叢,格外耀眼。
站在墓前,我為墓中的英雄而自豪,也為墓中的女子而感嘆。
木蘭不姓花,而姓魏,祖居腳下的周莊村小魏莊,北魏太武帝年間,突厥犯邊,朝廷募兵,木蘭之父名在軍冊,木蘭看到父年老體弱,年幼便女扮男裝,就是從這里出發,替父從軍,由于英勇善戰,屢建戰功,被太武帝封為掃北大將軍。至今燕北還流傳很多花木蘭的故事。
木蘭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建功勛;貋砗,天子封尚書,木蘭不受,懇請省親。她帶領軍士返家后,脫去戰袍,換上閨裝,將士大為驚訝,認為這是自古未聞的奇事,回報天子。天子聞訊立召木蘭回朝,欲納木蘭為妃。木蘭不愿為妃,自盡而亡。
故鄉的父老鄉親感念木蘭的剛烈,父老鄉親說,紫色辛夷是木蘭自盡時的鮮血染紅,白色辛夷是木蘭的純潔化身。從此把家鄉最美的辛夷花叫做木蘭花,不稱她魏木蘭,尊稱她花木蘭,為她修祠,年年祭拜。
流連于木蘭祠景區,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追溯木蘭豐功偉績,曾經只在戲里的花木蘭,頃刻間近在眼前。由衷感嘆,誰說女子不如男!
木蘭的精神品質激勵著我們,人的一生,最珍貴的不是金錢和地位。我終于明白木蘭花的高雅,來之花木蘭的情愫,花朵大氣,片片精巧,溢滿了人間的純潔和灑脫。匆匆而優雅地開,又匆匆而沉靜地落,它的綻放和凋落都是那么的安靜,寵辱不驚。輕輕地來了,又靜靜地離開,在春風里留下一片燦爛。而在寂靜中挺立,在冷雨中怒放。無論盛開于高高的枝頭,還是悄然飄落于地,始終保持著一塵不染與高潔。
淸風拂過,木蘭花一片片飄下,落在人們的頭上,也落在人們的心里,落在千年流淌的長河里;咎m的故事,自古傳到今,傳誦了一千多年,歷經千年而不衰,這是一支英雄的贊歌,一首悲壯的史詩!千百年來,木蘭精神激勵著千千萬萬、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豪邁壯舉。
一個豆蔻年華的女子,披上戰袍,從黃河到燕山,建功立業,此等隱忍、堅韌、豪邁誰人堪比?花木蘭在一代代的須眉中傲然獨立,在一代代的膜拜中登上神壇,這便有了木蘭祠的香火不熄。才有《木蘭辭》流傳千年: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