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慎獨
“慎獨”是一個含義非常廣泛的詞,它可以是一種美德,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等。我認為,慎獨的真正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能謹慎地堅守自己的原則。
處于高中生的我們更應該學會慎獨,這有利于我們與同學的交往和自身道德行為的規范。
在上個暑假中,因為假期比較長,所以和一些朋友去玩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我看到了一些道德行為不規范,素質低下的人。比如在一片草地上,本來是一片干凈整齊的,結果被一群毫無素質的弄的亂糟糟的,垃圾東一堆西一堆,看上去就不像一片草地,完全是一個垃圾場,又臟又亂;在劃船的地方,原本在劃船時,是可以看到一朵朵浪花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你只以看見一片片垃圾浮在水面上,這是多么令人惡心的事啊!
這從些事當中,我能知道沒有素質,道德行為不規范是多么的可怕。如果我們都學會慎獨,那片草地,還是那一片干凈整齊的草地,那水面上漂浮的不是垃圾而是一朵朵浪花。
中考時我還聽同學們說了一件事,就是某某在一個旅游景點寫了一句話,這句話是“某某,到此一游”這句話就可以說明這個人的修養。還有在電視中看到一些國家用漢語寫的提示語。
當我看到這些時,我覺得他們是真心瞧不起那些沒有修養,沒有素質的中國人。
如果你不想別人瞧不起你的道德行為,瞧不起你的素質低下,瞧不起你的做人原則,你就應該學好慎獨。
當然,這個社會中,也有不少潔身自好,恪守慎獨的人。
比如,我們學過的陶淵明。他便是個慎獨之人。他能在物欲橫流的官司場中恪守住心中的慎獨,寧可放棄官職,歸隱田園,讓自己挨餓受凍,也不與貪官污吏同流合污。
正因為陶淵明守住了自己潔身自好的原則,才能在田園中自得其樂,寫出了一篇篇光耀千古的詩文。
又如<<水滸>>里的林沖,他也是個恪守慎獨的人。在極度寒冷的風雪夜,草料場中的住處被雪壓倒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探身入塌了的草屋,去確認火種已滅,然后才想到拖出自己的衣物。林沖的慎獨便是忠于職守,正因為他的慎獨,才讓他受到了后世人的佩服與贊許。
由此可見,不能做到慎獨的人,不僅讓自己為人所不齒,更會給環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壞處;而能夠做到慎獨的人,既留得一身正氣,又給后人帶來深刻的影響。
慎獨是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一種自我修身的方法。
它可以讓我們道德行為變得更加規范。
它可以讓我們的素質提高,讓我們作為一個高素質的人。
它可以讓我們的做人原則,道德觀念得到提升。
作為高中生,我們更是要做到慎獨。上自習,大家都在嬉笑怒罵時,我也要靜心讀書;食堂內,包子饅頭到處亂扔,浪費隨處可見時,我也要克己節約;寢室內,大家亂擺亂放,不講衛生時,我也要干干凈凈;閑聊時,大家都埋怨父母、報怨老師時,我也要恪守孝道,學會感恩。
慎獨就如炎炎夏日吹來的一陣涼風,讓我們頭腦變清晰,讓我們舒爽,讓我們得到了解脫。
只有真正的體會,才能知“慎獨”的作用。
說慎獨
從古至今,慎獨是一種獨有的美德,情操。
“出淤泥而不染”本是表現蓮花生在池塘的淤泥中卻不受沾染,而也有生在亂世中卻不受影響的如蓮花一般的人。
屈原,本是一代才子,但時運不好,出生在了那個黑暗的朝代,但是他卻并沒有與世人同流合污,而是一心報國,一心救國,付出生命的代價他也同意,這就是慎獨。一份處亂世而不同流合污的慎獨。
魯迅,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最初志向是當一名醫生,從此一生治病救人。但當他看清當時人們的思想已走上了歧途時,他憤然棄醫從文,以一種世人皆醉而我獨醒的精神,以手中筆來挽救世人的方式開始了一身的奮斗,這也是慎獨,一種大公無么,救國救民的慎獨。
當然,慎獨也不止是處亂世而獨醒的境界,還是一種潔身自好的節操。
就如晉代的陶淵明,一生做過大大小小的官,但因看不慣官場的繁瑣與勾心斗角,所以放棄了優渥的生活去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一直潔身自好,這也是一種慎獨,一種不慕名利的慎獨。
還有近代的鄧稼先,詹天佑等科學家,在中國最危險的時候,以一種不屈的精神,站立在研究的最前線:以簡陋的儀器,落后的技術卻制造出了當時最先進的文化,使中國不落后于其它國家,而他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放下工作,這也是一種慎獨。一種最偉大的慎獨,一種向科學最高峰發出挑戰的慎獨。
如果沒有屈原的慎獨,就不會有楚國那十幾年的國泰民安;如果沒有魯迅的慎獨,就不會有那些深刻一針見血的文章問世;如果沒有陶淵明的慎獨,就不會有悠閑自在的田園情懷;如果沒有詹天佑的慎獨,就不會有中國第一條鐵路的問世。
屈原的慎獨,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愛國典范;魯迅的慎獨,喚醒了當時一批又一批愚昧的中國人;陶淵明的慎獨,為世人建造了一個永恒的精神田園;詹天佑的慎獨,讓中國的科技得到了劃時代的發展。
可見,慎獨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行動。
我們要學會慎重獨,在不同的行業中做出比其他的人更加出色的功績,以一種潔身自好的精神來面對工作,面對他人。遵從自己的本心,不做違背道具德的事,因為本心也是一種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