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淡定不是平庸,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爭,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淡定是對簡單生活的一種追求。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言其是,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于憂懼之中,心緒不寧。
有寬廣的胸襟,可以容忍別人,容忍各種事物,不計個人利害得失。這正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對待態度。這——就是淡定。
在人生的歷練中涵養淡定從容的定力,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戲臺上,舉重若輕,擊節而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一份灑脫嫻靜的心態面對喧囂的紅塵。落花無語,留香陣陣,以淡定從容的態度對待人生。
“手把青秧插稻田,抬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是為人的淡定。正如那個聰慧的女子林徽因,她沒有張愛玲的凌厲,也沒有陸小曼的決絕,亦沒有三毛的放逐,但她有安靜素然的優雅,讓徐志摩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而她卻依舊活得樂觀而執著,堅定又清脆,驚艷的入場,華麗的轉身讓她的生命不驚心亦不招搖。正因為她的樂觀與淡定,她以非凡的毅力走過了重病纏身的十年,而這十年,她沒有在病榻上耗費光陰,而是用這最珍貴的十在中國古代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她用十的的光陰創造生命里最后的傳奇,也用十年的忘記,來結束她與這紛繁塵世最后的緣分。于是便有了蕭乾先生她“是一位穿了一身騎馬裝勇士”的評價,金岳霖為她送去的換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更讓我們反這個傳奇的女子定格在了春水煮茗,桃紅柳綠的四月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風來舒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這是對生活的淡定。年方及笄的李清照只是一位受盡恩寵,不懂世事,明眸皓齒,裙裾飛揚的少女,曾寫下“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花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的佳作。詞中“自是花中第一流”也許不僅是在說桂花,說的恐怕就是她自己。這里隱藏著少女心底小小的驕傲——這是她的國,她的小小世界,但這位聰穎的女子并沒有守著心中那份簡單的單純與清美。思念丈夫成疾的她“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在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親身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她更讓自己游走在崩潰的邊緣。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更是受到了嚴重的愴害,最后寂寞的死在了江南。
也許是所處年代的不同,兩位讓無數男子拜倒于她們石榴裙下,讓萬千女性羨慕嫉妒的紅粉佳人展現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性格。林徽因冷艷,脫俗,高傲,對世間的一切都有獨特的一切都有獨特的見解,因此她的人生戲劇波瀾不驚;李清照溫婉,,單純,細膩,像江南的細雨梧桐,演繹著浪漫,蘊含著深情,讓她的一生幽怨落寞。在我看來,安靜素然也好,凄美哀婉也好,習慣了在風雨中漂泊不定的我們,內心始終向往那一份平和與淡定。或許因為我們太平庸,經不起平淡流年日復一日的熬煮。所以,與其過于沉浸于昨天,不如誓死不回頭,把所有繁復的過程,都看作是簡單的回歸,把所有凡塵榮辱,看作是云煙過眼。
這樣的淡,淡在榮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誘惑之外,卻淡在骨子里。這樣的淡,能夠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中,塵破紛擾,洞察世事,謝絕繁華,回歸簡樸,達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