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誠可貴
千百年來,人們都在探索一個問題的答案,生命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湯顯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彼f,情最重要;孟子說“舍生而取義者!彼f,義最重要。然而,我卻認為生命到底還是最重要的。
生命因死亡的恐懼才顯得更加重要!逗神R史詩》中描述到“所有希臘英雄都有對生命的留戀和對望的憎惡。”
生命的誕生在生命科學里也是在在一切無機條件中,誕生了可以合成有機物的物質。所以說,生命重要。
然而,從小學五年級學生直至大學四年級畢業生自殺的新聞卻總屢見不鮮,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且不說學生自己的問題,先看外界環境的問題。面對死亡,難道他們沒有像《哈姆雷特》中的丹麥王子一樣躊躇嗎?對,問題的原因就是書。從小到大中國學生念的書里就從沒出現過對死亡的畏懼和憎惡。我們看到了《竇娥冤》中冤死的竇娥,看到了放養英勇獻身的王二小……我們沒有對死亡的害怕,死亡或許是大快人心的,瀟灑的,甚至,美好的。可死亡真的美好嗎?喬布斯被查出胰腺癌后每天都會擔心死亡的號角召喚他。沒有誰會甘愿死去,死亡意味著對生命一種終結,所以我們才更敬畏生命。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教科書都要把死亡寫得那么偉大?究其根本,我們看到了一個更深層,更核心的問題,我國其實是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家,問題不在愛國,而在于愛國在國人眼里的極致就是送命。只有把個人看得無限小,國家看得無限大才叫愛國。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可以為國捐軀的英雄好漢式人物出現在課本里。
《太平經》里說“要當重生,生為第一”。試問一個不愛惜自己生命的人,又如何去愛國呢?一個連什么都沒有珍視的國家,何來重生?
古代追求“長生不老”,或許迷信,但都起碼體現了對于生命的敬畏,可我們卻看到今天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正踏上一條沒有生命的愛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