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句古語大家普遍能夠接受,可是,這個道理仔細想一想,又覺得似乎不對。我的觀點是“近墨者也未必黑”。
近墨,這只是一個人所處的客觀條件,是事物發展的外因。但是,決定一個人品質的卻不只是客觀條件,還要靠主觀因素,即內因來決定。“近墨者”確實有“黑”的可能,抗日戰爭時期的走狗漢奸恐怕是最典型的代表了;現在也有一些孩子,平時不嚴格要求自己,經常與社會上的游手好閑之徒廝混,久而久之,也漸漸黑了起來。但不能因此就斷定“近墨者”一定黑。
“近墨者”之所以會“黑”,固然有環境條件的影響,但主觀上的作用,即內因卻是更重要。那些人的品質有了瑕疵,還要歸咎于對自己的要求不嚴格,不能抵制邪惡事物的侵蝕。只要有足夠的抵抗能力,“近墨者”就不會“黑”。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霧都孤兒》就塑造了這樣一個“近墨”而不“黑”的男孩形象。奧列弗這個可憐的孤兒之所以在盜竊集團里不會被帶壞,是因為他有著一種誠實的閃光的品質。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小說中的虛構人物,但在現實生活中“近墨”而不“黑”的又何嘗少呢?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有千千萬萬個打入敵人內部的優秀兒女,他們難道都變黑了嗎?沒有,她們心中的共產主義便是抵制侵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
做人,最重要的是堅持原則,隨著改革開放的縱身發展,隨著國門的越開越大,資本主義的一些腐朽東西也會趁機而入,我們作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只要懷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只要保持我們閃光的品質,必定會抵制住這些黑色浪潮的侵蝕。
當你看著滿湖鮮艷美麗的荷花,可曾想到她們是從黑色的爛泥中長出來的呢?荷花的環境可謂“黑”,但卻更顯出了它的潔白無暇。愿每一個有自己人生原則的人,無論在什么環境中都能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二十一世紀是個信息的時代,各種不良的風潮奔流在社會之中,在潮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很重要,而迷失在潮流中的大多是青年人,走出潮流的大多是中年人,這些中年人的經驗豐富,他們能在潮流之中行走自如。
“近墨者未必黑”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我們應該樹立高遠的目標,掌握更多的知識,脫離“近墨者黑”的層次,進入“近墨者未必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