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
在一處古村落游覽,一幫游客正在興致盎然地參觀清代江南某五品官員遺下的豪宅。古宅形體龐大、精巧別致,給人極大的新鮮感。站在占宅前,游客們心里都納悶:這宅子的尾柵也真怪,怎么做成一個小巧的屋子?導游小姐站在屋檐下,給游客們賣了一個關子。她指著屋檐下那間小巧的屋子學著某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氣問道:“大家知道這間小屋子是干什么用的嗎?”經這么一吊胃口,大伙的興趣就來了,紛紛搶答。
有人況:“放鞋子用的。人進屋后,把鞋子脫了擱在這里。”
有人說:“訓小孩用的。家里小孩犯錯了就把他關在這里,閉門思過。”
有人說;“雨天進門,把傘放在這里。”
有人說;“關雞的。”
導游小姐抿嘴一笑,無奈地搖搖頭,告訴大家:“都沒猜對。這是供路過此地的流浪漢遮風擋雨、歇腳過夜的。”游客們啞然。
現代人生活舒適了,不知在街上行乞、流浪的人的悲苦,誰還會把他們放在心上?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同情心漸漸被擠進一處孤獨的暗角,我們的悲憫情懷也正一點點丟失。在現實中,人們不會想著為流浪漢做一個能擋風遮雨的屋檐:在心靈里,也沒有給社會上的弱者留一個充盈同情與關愛的屋檐。然而,遠在清代的人就知道給流浪漢做個屋檐,這何嘗不是一種關愛他人、幫扶弱者的情懷呢?人活于世,誰沒有一個難處?誰能保證自己不需要他人的幫助?
有能力做屋檐的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幾處吧!沒能力,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個屋檐,心懷天下,悲憫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