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高一命題作文:家鄉的地質風貌
我的家鄉在邵陽市新寧縣金石鎮,我們這里在20xx年成功申請了世界自然遺產地,屬于丹霞地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它吧。
中文名稱:丹霞地貌
英文名稱:Danxia landfo
定義:由陸相紅色砂礫巖構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種地貌形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砂礫巖層巨厚,垂直節理發育。因在中國廣東省北部仁化縣丹霞山有典型發育而得名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地貌學(二級學科)
一般認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此后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發現過程
名稱起源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的礦床學家馮景蘭,在我國粵北仁化縣注意到了分布廣泛
丹霞山(廣東省仁化縣)的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巖層。在丹霞山地區,厚達300-500米的巖層被流水、風力等風化侵蝕,形成了堡壘狀的山峰和峰叢、千姿百態的奇石、石橋和石洞。[1]馮景蘭意識到這是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巖層命名為丹霞層。[2]而“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指天上的彩霞。[3]
丹霞地貌的定義
1938年,構造地質學家陳國達把這種紅色巖層上發育的地貌稱為“丹霞地形”,并把這種地形作為判斷丹霞地層的標志。[1]
1977年,地貌學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學術語來使用。[1]
1982年,素有“丹霞癡”之名的地理學家李見賢(黃進)發表了《丹霞地貌坡面發育的一種基本方式》,這是中國論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論文。這個時期正是中國旅游業大規模發展的起始階段,丹霞地貌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1]
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巖,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這是學術界對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個定義。[1]
從此之后,不同的辭書、專家對丹霞地貌的定義達到20種以上,甚至同一位專家對丹霞地貌所下的定義在幾年之間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這些定義中地不同之處若從巖石地貌學的角度來看,是屬于原則性的,各種定義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巖石地貌中的關鍵因素是構成地貌的巖石類型,對于構成丹霞地貌的巖石來說,多數人主張是碎屑巖中的礫巖和砂巖,有的則認為還應包括火山碎屑巖、紅色碳酸鹽巖、淺變質巖,甚至有人主張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紅色巖系就行。此外,關于構成丹霞地貌的巖石的成巖環境也沒有達成統一認識。多數人主張應該是陸相(即當時應是在河流或湖泊環境中)沉積的巖石,有人則認為應包括海相(即當時應是在海洋環境中)沉積的巖石,還有人提出:“凡紅色碎屑巖,不論它是陸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動所生成的巖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稱丹霞地貌。”
構成丹霞地貌巖層的時代
見解
對于構成丹霞地貌巖層的時代,學者們持有截然相反的見解。有人主張巖石地貌只有和構成它的地層的
時代聯系起來,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層位才有對比意義,有人主張不應受時代限制,有人甚至認為把自己原來定義中的地層時代刪去代表著進步,認為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紅色巖層就都可以被考慮進來。然而,在巖石地貌學中,巖石的時代是用來進行地球演化過程對比研究的必要條件之一,失去了時代限定的巖石地貌,其對地質學研究所能提供的參考階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態上,多數人強調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門、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劃入丹霞地貌,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最終的結論。最后,對巖石的色彩討論也出了問題。所有丹霞地貌的定義都承認巖石是紅色的,但對色調并沒有定量標準,甚至有人認為某些灰白色巖層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為它可能是由紅色退化而變成灰白色的。[1]
中國學者
們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丹霞地貌幾乎全發育在不早于中生代(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地層上,而且巖石的成分以陸相沉積為主(巖石是由當時的河流或湖泊沉積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形成的)。然而,隨著研究的范圍向全世界擴展,學者們發現,其他國家的丹霞地貌也有發育在更古老的地層或者海相沉積巖層中。于是,有的學者就建議放寬對紅色巖層的時間及成分限制,以利于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廣。在早期對丹霞地貌的定義中,地貌的形態往往會被不厭其煩地描述,這樣的定義充分說明,丹霞地貌是有著許多曼妙優美的形態的,這種形態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地貌。然而,隨著研究丹霞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丹霞地貌的定義變得越來越簡潔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羅列具體的地貌形態了,而是把這些形態歸結為“以赤壁丹崖為特征的一類地貌”(即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2])。學者們規定“丹崖”的高度應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則應滿足懸崖坡的條件:55°至90°之間。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標準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應歸入紅層丘陵山地中,這是劃分丹霞地貌與紅層地貌的界限。[1]
20xx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中國地理學會共同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丹霞地貌的發現就名列其中。[4]
20xx年8月1日傍晚,正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將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這是是中國第四十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
分布區域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中國丹霞地貌的分布
到20xx年1月31日為止,中國已發現丹霞地貌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為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巖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為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公里,20xx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2]。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干旱-干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甘肅張掖(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萬佛山、邵陽新寧縣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壯、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發育);云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約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臺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慶綦江的老瀛山;陜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形成原因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巖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
形成原因
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巖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在砂巖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巖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