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方式
有一天,哲學家和他的學生坐在草地上。哲學家問他的學生,怎樣才能把雜草除去。學生甲說:“用火燒。”學生乙認為應該連根拔除,學生丙覺得撒上石灰會比較好。哲學家聽完后,沒有說話,只是相約一年后到這個地方來。一年后,學生們都來了,可哲學家并沒有來,但是學生們發現,原來的草地,變成了生長茂盛的莊稼。其實欲除雜草,就要種上莊稼。
除雜草的方式很多,可哲學家用了一種最為平和的方式達到了同樣的效果,這一點,古人們也親身實踐過。
最近我們學的課文《寡人之于國也》,文中的梁惠王希望自己的子民比鄰國要多,于是找孟子商量。孟子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農忙時不要征調百姓,讓他們安心耕作,這樣谷物就吃不完;細密的魚漁不頻繁地進入魚池,那么魚鱉就吃不完;刀斧按照一定的時節進入山林,那木材就用不完。做到了這些,這就使得百姓對供養活人和埋葬死者沒有什么不滿了,這就是王道的開端。”孟子真是一個體察民心的人。如果梁惠王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國家一定興旺富強,相反當初如果梁惠王一味想要子民多而加大苛捐雜稅,把百姓牢牢綁在土地,百姓的生活不好,我想他的百姓不但不會增加,最后說不定還會落下一個群起而攻之的下場。由此可見,換一種平和的方式,順應民心,自然就會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不僅是在古代,現代人們需要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的事例也很多。
從前老王老李是一對好鄰居,他們都有一個七八歲大的兒子,因為他們家門前流過一條小河,老王老李的兒子就經常結伴游泳。可天有不測風云,他們的孩子在一次游泳中一起不幸溺水身亡,老王悲痛欲絕,舉家搬遷到一個沒有河流的城市。而老李依然留在原地。十幾年過去了,他們第二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老王的兒子遠赴大海彼岸留學,可不幸的災難再次降臨,他的兒子在學成歸來時,他乘坐的郵輪遇上了風浪,他就再也沒有回來。老王聽到這個消息欲哭無淚,突然想起他從前的鄰居老李,于是他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當他到老李家時,發現老李正在看電視,他指著電視上的游泳冠軍說:“那就是我二兒子,他一生下來我就讓他泡在水里,現在就算他掉進大海也死不了。”
老王和老李都愛他們的孩子,可愛的方式不同,老王只知一味逃避,而老李卻正視困難,正因為愛的方式不同,結局截然相反。
再來看看現在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現在的學生,學得累,學得苦,不僅是我們,他人也都清楚。可對待學生的態度不同,方式也不一樣,學出的效果也就不同。有的同學明明知道非學不可,可又心生抵觸,帶著矛盾的心理去學習,這種心理就像雜草,你一直逼著自己說:“非學不可,非學不可”。就像是用火燒去除雜草,可雜草卻越來越頑強。對自己的學業不但沒進步,反而把自己拖得精疲力竭。其實只要換種方式,結果就會改變很多,當自己實在不想去做這道題,那么就把它放在一邊,保留一下平和的心態去做其他科的作業,不能只為一棵樹而放棄了整片森林。換種方式,不要逼自己太緊,就像梁惠王不能逼自己的百姓太緊是一個道理。
換種方式解決問題吧,想除去雜草的方法不止一種,選一種最平和,最順應他人和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困難,不要壓迫,不要極端,這樣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