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柴埠溪
柴埠溪離荊門不遠,路好的話,也就三個多小時的車程。但是,直到今年的八月二十九日,立秋不久,我才有幸第一次與它相識。
車過宜昌長江大橋,再往前行不遠,眼前連綿起伏的山峰就是武陵山脈。它橫跨湘鄂渝三省市。這里居住著眾多的土家族人。在鄂西南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總面積八十平方公里的自然景區,一條長約百里的清溪,貫穿了整個大峽谷。山里人說,南有張家界,北有柴埠溪,指的是武陵山脈獨有的兩處人間仙境。我們到的時候,正是中午,山里下起了陣雨。在一個長得特別水靈的當地導游的指引下,我們在路旁一個叫褔祥飯莊的農家就餐。吃的是土家飯,苞谷和大米摻和;喝的也是苞谷酒,用筷子沾一點,火機一打,便燃起藍色的幽幽的火苗,很純。雖然夏天剛過不久,但擺桌上的肉還有熏臘肉,香香的,肥而透明;中間支的火鍋是正宗的土雞,一口湯喝下去,鮮鮮的;火鍋里下菜很少,除了大白菜還是大白菜。這可能和山里的氣候與土質有關。一路爬上山來,蜿蜒的山道兩旁,山旯旮里多土無田,種的都是煙、茶、苞谷、西紅柿等品種不多的經濟作物。每一家農舍的屋檐下,一排排掛滿了煙葉和苞谷。
煙雨菲微,峽谷內的土家臨溪散居。有房上冒煙的,那是土家的炊煙;有山上冒煙的,卻是地上的水氣。一家一家的,一處一處的,從路旁,從山上,向不太高的天空裊裊升起。當升到較高處時,便倏地聚在一起,濃得化不開一樣如天河在幽谷里奔涌,眼前不見山,不見樹,不見茂林,不見幽谷,不見奇峰,不見異石,不見珍崖,只見茫茫的最為壯觀的云海。
空山雨住,云海飄渺過后,淡時又如“么妹出浴披輕紗”。在壇子口,溪流驚魂一樣從腳底萬丈深淵的壇口涌出。氤氳的峽谷對岸,白色云霧環繞的山峰,逶迤而青黛,與朦朧的天空相處,又顯和諧、天籟和寧靜。幽谷百里,奇峰三千。正是入秋時節,漫山遍野的黃櫨遇霜變紅,狀若土家少女之嬌羞。同行的女導游說,我們土家叫它女兒紅。女兒紅在幽谷,綴以櫟樹的黃,槭樹的紫,在柴埠溪大峽谷,點染出一幅長達百里、五彩斑斕的金秋紅葉圖。
“敬你一口茶呀,問你一句話……”,么妹導游唱起了土家族山歌《六口茶》。清脆的歌聲剛開始如牛鈴叮鐺,傳開去又如野羊疾蹄,沿溪而行,遇壁便在幽谷里回響,峽內的云霧似乎也放緩了升騰的腳步。大山里的夜幕降臨得比較早,遠處的土家山寨燃起了熊熊的篝火,有人在隆隆的鼓聲中,肯定跳起了歡快的擺手舞,豪放的“撒兒嗬”在柴埠溪大峽谷里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