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華之文化,嘗其博大精深
中華之文化,博大精深。詩仙之李白,灑脫飄逸;隱者之居易,樂于自然;史書之《史記》,述于歷史;典學之《三字經》,禪說世道;荒唐之《紅樓夢》,曲折淚奔……
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手鞠一杯清茶,捧一卷《紅樓夢》,坐于槐樹底下,細品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著作,正是經雪芹先人“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方可問世。其用詞之唯美,情節之曲折,結局之凄美,令我感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閱覽數次,仍未滿足。
中華之文化,博大精深。寶、黛二人之經歷,催人淚下。他與她曾試圖因愛而沖破封建禮數,到頭來卻是一個夭折,一個癲狂。難忘黛玉葬花之情節,她曰:“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想他日已死之場景,無從釋懷,又潸潸淚下。封建禮數前,世人又怎會明白她深處的情緒。她的自卑激發其自尊,寶玉被迫挨打,精于世故的寶釵送之予藥丸,訓之予改邪歸正。然黛玉只是以落淚來對抗封建禮數,并非其懦弱,只怪其事態炎涼。然正是黛玉這般性格,致使他兩之心相貼。可憐天公不作美,落得黛死釵嫁的結局。于這情愛無傍的世界,寶玉是黛心中之傷痛,即使淪為封建禮數的犧牲者,亦未曾改變。令人深刻的,或許是黛玉那涓涓細流之淚吧,正是這潺潺流動之淚,匯成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煽動讀者為之心痛。中華之文學,感人之心,觸動著人深處之靈魂。
中華之文化,博大精深。你曾是黃沙漫天、北風中騎驢高歌的歌者;你曾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者;你曾是訪遍山河、且歌且行的游者。你是青蓮居士,你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你是世人皆曉的太白。于那煙花三月時代,人們曾望你歌功頌德,悅王以取高官,怎奈何,你偏獨上高樓,于朝要力士脫靴磨墨,奮筆訴說世間之無情味。因此,你只配擁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孤獨,“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之傲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之自信。回望唐朝,然是太白您立于其中間。中華之詩詞,雄奇飄逸,入木三分。
中華之文化,博大精深。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之感動;有“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之感嘆;有古城舊都內國色天香之“牡丹”,有魯迅先生靜心走過的“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先生感概時光流逝之“匆匆”,有落梅姑娘看淡人世間的“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唯你參與其中,方可體會其感情之豐富,歷史之悠久,世界之美好。
品中華之文化,嘗其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