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怎能當快餐
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當各朝的“太史公”斟詞酌句、煞費苦心地編寫史書時,他們絕想不到,這些精心撰寫的文字還是要變成大白話;當巴爾扎克伏案疾書,留下一部讓人嘆為觀止的《人間喜劇》時,他哪里料得到,這厚厚的心血,居然被縮成了薄薄的小故事;當杜甫、李白抒發胸懷、以詩言志時,若他們得知,后人們僅僅看中了詩中的幾個句子,其它的一律刪去,該有多么尷尬;當乾隆爺六下江南時,若能得知,今天電視中的他,是一個風流成性的游俠,私生子、私生女滿處跑,恐怕不等到80大壽,便要氣得魂歸西天了;如果曹雪芹聽說自己的作品,在短短時間內就由紙變成了膠片,他恐怕也要再回頭看看自己那“十年辛苦”了。走在大街上,漫步書店中,滿眼是“文化精品”、“精縮”、“再續”,滿耳是“最純粹原作感受”、“領略經典名篇”;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巨獻”、“大片”滿天飛。我感到窒息,仿佛身處在旋風中,目不暇接的文化快餐讓我頭暈目眩、不知所措,只是鋪天蓋地,滾滾而來。停!
歷史專著、文學巨作,這樣的經典名菜,真能變成街頭快餐嗎?絕不可能!
不敢想象,滿漢全席、法國大菜,被裝在快餐盒中外賣;不敢想象,足球比賽只表演精彩射門;不敢想象,貝多芬、巴赫的大樂章,被錄成小段,以供取樂;不敢想象,八大山人、畢加索的畫,被復制后,切成小塊當裝飾。如果有一天,誰那么做了,招來的必然是唏噓嘲罵,再被冠以“無品味”的頭銜。可是,我們已經開始這么干了。我們把文學著作壓縮、戲說、拍成電影,于是,厚重的大部頭變成了裝幀精美的幾頁紙、幾片光盤、幾張電影票。我們可以把荊柯刺秦王寫成纏綿的愛情故事、把一個帝王拍成武藝超群、美女相擁的俠客、把所有的故事情節、電影鏡頭都塞進妙齡女郎、把一次平常的話劇演出炒作得沸反盈天、把一個三流樂手包裝成天皇般的人物,之后,再蓋以“宣揚文化”的外表,打著“享受文化快餐”的旗號招搖過市。
也許,那也是一種快餐,只是,它不再與原來的大菜有任何聯系。如果非要說有什么聯系,那么,這些快餐只能被看成變了質的殘羹冷炙,只不過被裝在了漂亮的餐盒中。
或許有一天,只要一個盆景,就可以不再去讀“大江東去……”;或許有一天,只要劃劃小船,就當作看過了“爭渡,爭渡……”;或許有一天,只聽支曲子,就可以夸耀“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或許有一天,我們連吃飯也不必了,躺在床上翻菜譜吧……
我警告某些人,把文化當快餐,遲早會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