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趣味 ——讀《葡萄月令》有感
初識汪曾祺還是在學習《端午的鴨蛋》的時候。我對那篇文章的印象不太深,主要因為當時的我認為他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讀起來平淡乏味。可一次偶然的與汪老的《葡萄月令》的邂逅,讓我對他的文字有了不同的認識。這里我想講講我對他的語言文字的理解。
《葡萄月令》這篇散文給人的最初印象就像一篇地地道道的說明文,介紹一年之中與葡萄的種植、培育、采摘、貯藏等有關的“知識”,從一月到十二月,像記流水賬一般。但細細品讀就有別樣的感受。它延續了汪曾祺平淡又有味的語言風格,字里行間滲透著情趣與情調。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短句。在閱讀英文作品時,我幾乎沒有見到過短句,可在中文作品中就大不相同了。《葡萄月令》中短句用得頗多——“一月,下大雪。”“施了肥,澆了水,葡萄就使勁抽條、長葉子。真快!”更有短的夸張的:“把立柱、橫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楊木的、樺木的,按照樹棵大小,分別堆放在旁邊!边@些短句凝練又輕盈跳躍,使我的心情也隨之輕松起來;同時腦海中也不由自主地勾畫出雪天、果園、葡萄上架的景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句子雖然短小,內容卻很連貫、很集中,沒有零零碎碎讓讀者眼花繚亂的感覺。
這篇文章繪聲繪色的描寫也吸引了我的眼球!袄L聲”——寫葡萄梢頭滴水,是“嗒嗒”的;寫給葡萄打條,是“劈劈啪啪”的。還包括直接的摹擬口語,如“‘起!——起!’哎,它起來了”;“可是你得快來!明天,對不起,你全看不到了”。生動的擬聲詞、平實的語言,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在和我聊天!袄L色”就更多了。一月下大雪,是白色的;二月里刮春風,樹綠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最出色的是八月,葡萄“著色”,“白的象白瑪瑙,紅的象紅寶石,紫的象紫水晶,黑的象黑玉。一串一串,飽滿、磁棒、挺括,璀璨琳瑯!边@樣寫還不過癮,忽然一個神來之筆,說“你就把《說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來吧,那也不夠用呀!”讀到這里我被逗笑了。作者自己不全搬,卻讓你去搬,即使你不真的去搬,想象中的葡萄已經燦爛無比了,這就是汪曾祺語言的魅力!
這篇文章的第三個特色是運用擬人化寫法!皹湫蚜,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澆了水,不大一會,它就從根直吸到梢,簡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條,絲毫不知節制,它簡直是瞎長”。在他的筆下,葡萄不僅僅是葡萄,簡直就是他親手伺弄拉扯大的孩子,這會兒正跟它們聊天呢,或正跟人夸說自己的孩子呢,語氣里滿是疼愛、親昵、揶揄。
汪曾祺的語言也是有些許的幽默和地方特色的!捌咸训木眄氂幸稽c淡淡的甜味。這東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難吃!薄澳,來回一晃悠,全得爛!”“葡萄,你愿意怎么長,就怎么長著吧!边@篇文章寫的是“文革”期間的故事。汪曾祺被下放到農村強制勞動,他卻能那樣的投入,不但投入勞力,更投入感情,把它當做一件樂事來做。正如他在一篇題為《梧桐》的文章里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里凝聚著我對時序的感情!彪y怪他的文字總是那么的平實,這樣保持一份心境的平淡。
他總是讓一種內在的歡樂情緒始終彌漫在他的作品之中,他也總將一份對生活的熱愛融進作品中!镀咸言铝睢窙]有深刻的主題,沒有玄妙的哲理,沒有氣吞山河的豪言,沒有發人深省的警句,有的只是平常的勞作,平實的語言,平和的心態,平靜的人生。但它同樣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溫暖、喜悅和幸福,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我想用汪老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盡管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