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作文(2篇)
書作文(1)
書
我從小似乎就喜歡書。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愛書的人。工作完了之后,總是從隨意的地方找尋到一本閑書。或者是人物傳記,或者是食材烹調。或者其他的舊書。我也許是隨她的愛好,也喜歡在沒事做時,拿起一本書翻翻,找尋自己的樂趣。吸納知識,體會情感,啟迪心靈,得觀自在。多么完美的天成之物!有時時間流走,我也不在意。至于心得,似乎也沒有多少。但是我還是懂了不少事。
我曾經從大戶小戶的人家中,不經意間看見自己喜歡的書,有時被主人家當做閑書,一無用處。我很害羞的借書,怕是不愿意。主人家便客氣的說:你若感興趣,拿走便是。此時是我最高興的時刻。我很驚喜。拿著書,回到家,就看。看完就拉著母親一起看,同時愛書之人。借閱到一本隨意的書,是很大的樂趣和幸福。
書上的世界是豐富多彩。中國的文化也博大精微。人物傳記,帝王本紀,世家。正史和野史。汗牛充棟。果然,歷史是厚重的。從奴隸制時代說起,我們看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我們看到江山社稷常常敗于昏庸的君王之手。春秋時節,一片大亂,可是周室卻已經衰微下去,諸侯開始蠢蠢欲動,犯上作亂。戰爭奪去生命。政權的安穩受到很大的考驗。讀了史書,意識到政治的殘忍和天道的不可捉摸。我覺得孔子說的仁政是個很好的思想構想,思想中有反對君王的暴力。是值得欽佩的。可是有時思想要敗于戰爭。孔子的規勸是否起了什么作用,我不知道。戰爭還是頻發。倘若世道不安穩,我們會想到陶淵明的出世,他的氣節,他的浪漫。不為利益放棄人格。我們的悠閑的詩人,在飛鳥相與還的黃昏,帶著鋤頭,回到自己的居住之地。政治的腐敗,門第的陋俗。陶淵明搖了搖頭。他辭去官職,無奈的歸隱了。我從書上讀到此篇。正好有感于當代社會的黑暗,從論壇上看到真是罄竹難書。苦悶的生活,難免會有一些陶淵明們幻想著田園歸隱與書香同伴。可是出世入世,有時候不能以自己的幻想作為參照和主導。陶的悲劇,是魏晉時門第森嚴,世家大族把握著權力的必然結果。我們從書中,可以與現實參照和比較。可以獲得很多有用而且受益終生的結果和知識。
我知道,書的精華都在作者的思想里。要自己去琢磨,思考,和比較。所以勸告讀書的人,想要有所收獲,就應該鉆到書里面去。讀書淺顯且模糊,就不知道古人的用心處。
高三:我的地盤我做主
書作文(2)
書籍的承載,有不可磨滅卻沉重莊嚴的歷史滄桑,有深邃遙遠又充滿神秘的未知宇宙,有屬于文人散亂而堅定的思緒精華,也有屬于青年一代跌跌撞撞的成長囈語。白紙上鮮明的黑字,方方正正地記錄著跳躍的真實。無可比擬的符號,無可取代的橫豎撇捺,卻在新時代的今天,開始搖搖晃晃。
一行行端正的楷體字,轟然淪陷在一幅幅七彩斑斕的圖畫里。他們的身影正在烏云的聚攏中漸漸失去往日的光彩。朱自清先生筆下父親,此刻,離開站臺,卻沒有蹣跚地向真實的我們走來。他的背影,在視線里模糊。忘記了那深沉純樸的父愛,忘記了朱自清先生用略微顫抖的雙手告別父親時的神情,忘記了那屬于父親默默的一舉一動。這些遺忘,在不遠的前方正以洶涌的姿態朝新時代的人們大步躍進。彩色的畫面,橫檔著我們的視線,一無所知,將替代那最初的晶瑩。無法描述的,是文字下細微的心理變化與動作神態;無法描述的,是白紙黑字上字字入心的感情。究竟有誰,能用剔透敏銳的心,細致體味那原始的感情。父親的背影,重疊著荷塘月色下的幽靜與濃濃的生命氣息,筆墨上淡淡水痕的擴散,是無處不在的清新。
張愛玲笑笑而潦潦寫下:“書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點是使我近視加深,但還是值得的。”;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一書里的序中悠悠寫道:“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覺得看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寫書評或介紹。他們有一種業余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他們不慌不忙地瀏覽。”;高爾基諄諄不忘給后世留下提醒:“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卡萊爾深沉地低語著:“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
而如今,目光浮在表面的淺淺躍過,匆匆在思緒里留下模糊的輪廓。丟棄了文字給予的深邃,丟棄了懷抱文字的激情。總是以沒有充足的時間靜心閱讀為借口,總是選擇抵抗力最小的閱讀路徑悠然而過。為何不佇足細細品味林語堂寫在《生活的藝術》中那段“我們對于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的文字?為何不在午后的暖陽躍過窗臺的愜意中,沏一壺清茶,留點空余的思緒跟隨被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的畢淑敏走近她關于體悟,關于審視,關于觸摸的精神世界?在黑色字跡下的種種靈魂,輕快地追隨陽光的步調,在生命的軌跡上時刻陪伴著我們溫暖的成長。這是無法用寥寥幾筆的勾勒,便可描繪的感動與美好。
書籍,正是那歷史長河里一直佇立的守候者。它的泥石板上,刻的便是雪泥鴻爪,無論過去,現在,抑或是遙遠無盡的未來。必定要珍惜美好生命,在冗長的軌跡上與精神的智者為伴,澆灌且悉心守候自己蔥郁的心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