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時代的理性目光
同是提到空谷,為何有些人會想到懸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卻是棧道橋梁?
或許有人會根據洛克的經驗論斷言:“這是經驗使然!”因為曾到過的空谷或是懸崖峭壁,或有棧道橋梁,所以“空谷”二字在他們的腦海中映射出了不同的風景,但這無法解釋從未到過空谷的人作出的反應。其實,在不知不覺中,人已為特定的事物貼上了相應的標簽。
那么,人們何以相信自己所貼的標簽,抑或是模仿他人所貼的標簽,就是正確的呢?因為,缺乏對事物的親身經歷,以及信息的不對稱和片面性,會讓我們極易受標簽的誘導,對未知事物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觀點。譬如,西方過去對中國始終持有一種“東方乃貧瘠之地”的觀點,直到馬可?波羅游歷中國后,才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繼而貼上“黃金遍地的中國”之標簽。
既然是標簽,就必然是狹小而片面的。或許空谷既非懸崖峭壁,亦非棧道橋梁;而是水聲潺潺,鳥語花香,宛若世外桃源。倘“標簽文化”肆虐,就很容易導致狹隘的極端主義――人人都以自己心中的標簽觀為正確,固執地認定對方是錯誤的;還有一種可能,即是選擇性失明――片面地看到事物的一面,便從此過濾掉有關事物另一面的信息。
我們又如何在紛繁蕪雜的標簽時代中,保持理性的目光呢?
按康德的理論,現象在認識之內,而本體在認識之外。本體是復雜的,是無法抵達的,更非一個簡單的標簽就可以囊括。對于曹操,你可以貼上“奸雄”的標簽,也可以貼上“英雄”的標簽,不一而足。而對于空谷,亦不可如此簡單地一概而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要逐漸逼近真理,就得從多方面對事物進行考量,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求知努力,方有可能逐漸獲得更深刻、更透徹的知識。
眾聲喧嘩的標簽時代里,面對錯綜復雜、紛至沓來的各種聲音,“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復印機”式的照單全收,或者“快刀斬亂麻”的一元化專斷,都必將遠離真、善、美的本體。只有永葆獨立的思想,學會理性的批判,對一古腦兒涌來的紛繁信息,仔細甄別,才能擺脫標簽表象的束縛,窮盡事物的真相、世界的本原。
標簽時代,我秉我尺,跳出標簽的桎梏。我們會發現真實的世界如此繽紛絢爛,而空谷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單調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