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步,追尋心中的美
心中有美,一步一景;心中無美,十步亦枉然。
心中有美,路途中的汗水使眼前的美彌足珍貴;心中無美,艱辛越多“代價”越大,抱怨愈多,驚世之美也將終究淪落于“就那回事兒”。
心中有美,方寸之間,可見天地一俯一仰,忘懷春秋。心中無美,縱處于絕塵之境,亦難得有發現美的慧眼。
佛家有云:“佛在心中”。我亦想說“美在心中”。心中美的多少,決定了我們在探尋美的路途上行走的遠近,決定了付出與收獲間的比例系數的正負大小,決定了我們對美的洞察力的領悟,并進而可以決定人生的美麗與丑陋、杰出和平凡。
王臨川說:“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在追尋美的路途上,走得愈遠愈久,看到的世界便愈開闊愈深沉。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的樂趣與美麗,自非只愿在山腰歇憩的俗人可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多少探險者向未知、向絕頂進軍,其目的不在于炫耀自己的本領,而在于那不倦尋覓自然之美的心能得以滿足。
處于美的所在,為何有人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人卻抱怨“不見長安見‘塵霧’”?因為追尋美的心境不同,看見事物的角度自會不同。唯有美的心境才能渲染出那隱藏的美。如今有許多游客欣然而往,悵然而歸,甚至大呼上當,為什么?并非景點之美有所減損,只緣抱著一顆尋求視覺刺激之心的人,不能從青山綠水、斷壁頹垣中搜索出真正的美。反之,懷著美的心,艱辛自不太苦,發現美的能力也會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向往美的心靈,也能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為我們的生命增色。魏晉時代政治黑暗,文人或隨波逐流,或追求玄虛,唯陶淵明能夠“心遠地自偏”,在田園飲酒中得到真樂,在亂世構筑心中的桃源。沈從文在“五七干校”“流放”期間,與友人的書信中只字不言生活的艱難、內心的苦悶,只講那些萬頃荷花,憑記憶寫出學術著作。他們在人生境界上更進了一步,于是在險惡之境中也能“步步生蓮”,像在翰海的王洛賓那般,找到心中的愛,得到愛的人生。
“不到黃河心不死”,只因為我向往那天上來的奔流,只因我欣賞那九曲連環之美。我愿在紛雜碌碌的人群中獨辟蹊徑,一步步登上那有無限風光的險峰,讓心中的美得以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