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行虎山
夢想是一粒種子,每個人都將它播種在自己內心深處那方土地上,每個人都去種了,不同的是,有的人只種了一顆,并且精心呵護著,有雜草就除草,天氣干了就澆水,日日繼續著。有的人沒有耐心,種子倒是種滿了一地,只不過最后,仍舊一片荒蕪。
孔子心中的那個夢,就是改變天下無道的現實,使它向著有道的境界前進。他的畢生,一直守在他那片神圣的土地上,躬耕忙碌了一生,得到的是累累碩果。
子曰:三思而后行。為了達到目標,他百折不撓,“知其可而為之”。他周游列國的時候,被陳、蔡兩國的士兵圍在陳蔡間的郊野中,好幾天都沒有食物吃。隨從的弟子有的餓得站不起來,可是他依舊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唱歌,彈琴。周游列國的十四年行程中,他和他的弟子一直帶著沉重的竹簡,他從沒有說過要放棄。孔子的堅毅,難道不是千思萬思之后才下定決心的嗎?所以,一生堅持著,風雨來襲,卻依舊無所畏懼。一路荊棘,卻始終向著那個神圣的夢。
夢,每個人都有,可貴的是,一輩子堅持那一個夢。如果每個人都像桀溺說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歸隱深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得悠閑而瀟灑,還美名其曰什么隱士呀,不隨波逐流呀,往自己頭上套光環。不知道陶淵明是否想過,當他丟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話語棄官而去時,百姓們接下來該怎么辦呢?下一任的官會不會和他一樣呢?估計,要十斗米二十斗米了,最終受苦的還不是老百姓?
人不可以只為自己活著,每個人肩上背負的,還有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孔子的“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就是他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他為夢堅持了一生,積極參與社會變革,考慮天下眾生,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拳拳報國之心、推行仁政之意昭然可見。
千百年以來,他的言行一直讓人肅然起敬。民國時期著名學者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從孔子以后數千年文化,賴孔子而開。”這段言論,不正是很好概括了孔子的一生嗎?諸侯國各自為政,天下百姓生靈涂炭,孔子卻敢于置身其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真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