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百折不撓
貝多芬曾說:“卓越的一大優點就是在困苦和磨難中百折不撓!
一株普通的大麥不知一生中會經歷多少次強風的猛烈轟擊,可它并沒有因此倒下,僅僅只是彎下了腰,等待風吹過的時機,重新挺立在金黃色的麥田之中。我們為什么不能像大麥一樣及時彎下腰,學會在困境中百折不撓的精神呢?
孔子在周游列國中不斷被他國所驅趕,然后又重新踏上異國之旅,繼續傳播儒學思想。但這并不是他的本愿,試問,有誰愿意拋下自己熱愛的國家、可愛的家人,去異地流浪呢?在這幾年里,孔子經受了顛沛流離的戰亂之苦,但也在旅途中一次次堅定了傳播仁愛的信念。
我看見了一個被逼無奈的人在時代面前的彎腰。
可能只有在經歷復雜的社會變遷、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才能做到平淡如水,正如所有麥穗成熟后的低頭一般,沒有最初的腰桿筆挺,也沒有強風吹過后的彎腰,僅僅只是因果實而低下了頭,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也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他曾在經濟與耳聾的雙重壓力下,依然頑強地與命運作斗爭,不畏懼前方的痛苦與挫折,直面困境。他就是一位在困苦與磨難中百折不撓的人,他寫的樂曲中哪怕是一個休止符都是如雷鳴一般的響亮、有力,它們好像都在竭力地控訴著命運的不公,仿佛在用盡全力掙脫命運的鎖鏈。
即使在逆境中,要伸出雙手抓住迎面而來的強風,將它撕扯成碎片。但是當時的人們卻往往用一種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這些了不起的偉人。如果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我們還能如此堅定不移地肯定他們的價值嗎?
即使沒有了世俗的偏見和對他人思想的無端排擠,更多的是對他人的憐憫和同情。那么,我認為,這依然是不夠的。
人們往往能體會他人在痛苦與困境中的不幸,卻無法體會他人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偉人不需要他人在強風中的扶持和保護,他們需要的是如同高山流水般的知音,能夠讀懂他們的人。
在一次次的困境中才能磨練自我的思想境界,這份百折不撓的精神就是不斷完善自我的基礎,也正是因為這些困難的存在,人們才能在困境中相互理解,領悟他人的思想,就像是一片麥浪在田野中合聲齊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