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想“沒有”,你才能“擁有”
“不要老想到你自己擁有什么,而要常想想你沒有什么。”對這句話我頗有感觸。我覺得,一個人的確應該常常想想自己“沒有什么”。
想自己沒有什么,是側重于學業或事業、精神或靈魂等方面而言的。通俗地說就是:人要不斷地追求,要不斷地進取,才會越來越進步,越來越完美。
初到這個世界時,人們基本上沒有什么差別,但越成長差別就會越明顯。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后天的學習、追求等情況不同。為什么有的人成為了賢人、偉人,而有的人卻止步于凡夫俗子、蕓蕓眾生呢?都是后天的學習、努力、追求等方面的差異使然。
常常想想自己“沒有什么”,自然就會促使自己不斷追求,不斷進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說是多想想自己的短處,想想自己的不足。只有反省,才會有進步;倘若自滿,只能是止步。
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就越快。”雪萊說:“過去的屬于死神,未來的屬于你自己。”貝利一生共踢進了一千多個球,記者問他哪一個最精彩,他說:“下一個……”上述成功人士,其成功的秘訣可以歸結為一條――積極進取。
我平時最喜歡《周易》中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通俗地說就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才不辜負宇宙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我喜歡《論語》中的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到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然后加以改正。
人只有在不斷地追求中才會感受到持久的幸福和滿足。
沒有追求的人,必然是怠慢的、慵懶的、無所成就的。讓我們的整個一生都在追求中度過吧,那么在這一生中必定會有許許多多極為美好的時刻。追求是一個人進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我教育就無法想象他會有完美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