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靈魂開門——評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那是一扇渾黑緊鎖的鐵門,里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
這就是“池塘之底”,壓抑,沒有陽光。
當學監馬修第一次來到這里,他一定也是這樣的感覺;當他見識到那些孩子的頑劣與無理,他一定充滿了同情與悲哀;當他理解了所謂“行動――反應”,他仿佛找到了晦暗的源頭――這里缺少了東西――愛與理解。
“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被不公和嫌棄代替了愛與理解的地方,我突然覺得孩子們對老師的敵視和表現出的叛逆是多么正常,因為這里沒有讓他們得到轉變機會的理由――直到馬修出現。
我仍記得當馬修被孩子們捉弄卻仍心虛地告訴校長什么都沒發生時,一個個原本陰郁的臉上露出的微小驚異,有人甚至發出竊竊的議論聲,這也許是第一次吧――被學監包庇,也許說成“保護”會更恰當些。他總是這樣,一次次地原諒他們,給予他們寬容與理解,“我有60個孩子”,這是馬修的原話。這幽默的話語中蘊藏了極大的深沉,在他的心中,早已凝聚出了一股力量――責任。他覺得一定要為這些可憐的,似乎已被這個世界拋棄的孩子們做些什么。
他繼續這樣做了。
科賓說:“馬修是個好人。”當皮埃爾將墨水傾倒在馬修頭上時,孩子們擁上去要“教訓”他,甚至最小的派皮諾也圍了上去。當皮埃爾得到被允許獨唱的指令時,他原本灰蒙蒙的眼睛中也發出了光亮。這還是曾經那個塞滿了不安與骯臟的“池塘之底”嗎?不,它已經開始浮出水面了。
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從來都沒有出現陽光,他的人生究竟會墮落到什么地步?像尸體一樣腐爛發臭嗎?我不敢去想。但從蒙東的身上可略見一二。那么究竟是蒙東拋棄了世界,還是世界拋棄了蒙東?我想是前者。馬修,他即使對一個流氓孩子也是留有期待的,不只是因為他的男中音,他仍相信,蒙東在那充滿教化的歌聲中一定可以蘇醒,可是那個已經將世界拋棄的蒙東還愿意握住世界伸出的那只手嗎?答案顯而易見。反過來說,若是在他拋棄世界以前就得到愛的洗禮,那么結局還會是這樣嗎?
歷經了這一番波折,馬修與孩子們之間的羈絆也到了盡頭。事故發生后,馬修被解雇。他做了他所有能做的事,卻仍為沒能徹底拯救所有人的靈魂而遺憾。當落寞的天空再次回蕩起孩子們純潔的歌聲時,一架架寫有孩子們簽名的紙飛機悠然飄落,為他們摯愛的學監――馬修送行。
這一刻,馬修是滿足的,是幸福的。他為孩子們灰暗的人生注入了色彩,以至后來孩子們與其他學監共同趕走了“萬惡”的校長。不得不說,這一切的改變都離不開他的努力。當然,還有隱藏在幕后的默默付出著的母親。愛與理解究竟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大影響,誰都無法預測。
我只知道,是馬修推開了那扇緊鎖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