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方為“有知”
今天課堂上老師一席話,坦然宣告自己的懷疑與無知。然而,事實上他確是博知之人。正所謂“溪水嘩然而汪洋無聲”,無知方為有知,自命無所不知實則一無所知。知與無知總是相對而言,相伴而生。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自命無所不知的人,實則目不見睫,正滑向無知的深淵。
文豪蘇軾曾自認“萬事皆知,無字不識”,可一老者上前請教于他時,蘇軾竟發現老人所持之書自己竟一字不識!從此,自斂鋒芒。現代如“鳳姐”之輩多矣,稱通曉諸書,大有“無所不知”的意味。毛姆小說中的“全懂先生”不愿承認無知,最終輸掉了一百美元,更輸了自信與形象。環顧當前,許多“拍腦袋決策”不也如此?一些領導明明不懂卻偏視己為內行,插手陌生領域,結果人財兩失,民意盡喪,危害不可謂不深!“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盡知萬物?坦稱無知方為智。
契訶夫說:“對自己的不滿足,是任何天才的特征。”自感無知,方能持謙遜之道,方能保有探索未知之動力。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敢于承認無知,實乃可貴。孔子貴為“萬世先師”亦曾問于老聃,甚或與“二小兒辯日”。西圣蘇格拉底也常言:“我一無所知。”圣人可敬之處不僅在于學識廣博,更在于自知與謙遜之道。在當今動漫領域,自感無知而不斷探尋之人亦不在少。《功夫熊貓》的導演馬克?奧斯波恩曾承認對中國文化的無知,并為此付出三十余年,終變“無知”為“有知”,成就電影傳奇。承認無知,需要勇氣,但更需要智慧。承認無知便是為“知”作鋪墊,而這本身,即是博知之體現。
當前的社會,正需這種求實、進取的精神。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說:“我也不曉得路怎么走,摸著石頭過河嘛!”如今,深化體制改革也是一步一個腳印穩步走著,承認自己對前路的無知,實則是對未來的負責。
尼采說過:“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眼界高于常人之人,才會了解自己的無知。知與不知,絕非概念之差,更在于境界大小之辨。老師說得不錯,圓越大,接觸到的空白便會越大。當然,接觸的空白越大,也意味著你擁有更充實的自己,更有創造的可能!